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番外之華胥介紹篇

化。太昊、女媧德被一時,功垂萬事,故茲不忘聖德,宜先不忘聖德之所由,不鞅聖功,宜先不歿聖功自所生。”

在《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中,也有類似記載:

“惟永壽二年,青龍在涒嘆,霜月之靈,皇極之日。魯相河南京韓君,追惟太古,華胥生皇雄,顏母育孔寶,俱制元道,百王不改……皇戲統華胥,承天畫卦。顏育空桑,孔制《元孝》,俱祖紫宮,大一所授。”

華胥和子女伏羲、女媧及其後裔,共同創造了燦爛的華胥文化。華胥文化彰顯出了中華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脈親情,因此華胥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

華胥文化對人類歷史文化的主要貢獻有:“制嫁娶之禮”[50],使遠古人類逐漸擺脫亂婚、群婚的狀態;“造網罟教漁獵”,發明了漁網捕獵,成為畜牧文化的源頭;“作書契以帶繩結”,有了簡單文字;“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方之氣,乃畫八卦”,開始了人類從規律上認識大自然,後來被炎黃的後裔逐步發展成為《易經》;“女媧作笙簧”,產生了人類最早的樂器,成為中華音樂的起源。

華胥故里

西方說

《綱鑑易知錄》載:“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注云:“華胥,在今陝西藍田縣,小淵曰渚。”

《竹書紀年前編》曰:“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箋:“按,華胥,地名,在陝西藍田縣,小淵曰渚。”

滻灞兩河沿岸古文化遺址分佈圖

華胥陵位於華胥鎮以北,村落西邊是華胥溝,而越過華胥溝就是宋家村。這裡與《藍田縣誌》中所記載的華胥渚(華胥與其子女居住之地)十分吻合。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廟名為“三皇廟”,曾有石碑刻文:“古華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樣,與《宗書·付瑞志》的記述相近。三皇舊居在北魏時即受到祭祀,一直延續至今。

在華胥鎮附近,發現舊石器遺址數十處之多,新石器人類遺址20多處。著名學者石興邦、劉士莪、任本命等人應邀趕赴藍田,從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等不同角度,對母系氏族的起源、華胥族團的生成、歷史的沿襲及現存遺蹟與歷史傳說記載的對照進行考證後認為,從伏羲誕生前到炎黃出現時存在的華胥古國相當於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約為公元前4600-2700年,地域主要為甘肅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及黃河流域之一段。

古華胥碑

20世紀80年代,陝西省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下轄的燎原村發現老牛坡遺址,這裡與藍田縣華胥古鎮接壤。老牛坡遺址被考古界斷定為陝西境內的商代重要遺址,後被評為中國考古年度十大發現之一。據劉士莪《老牛坡遺址發掘報告》結論稱,該遺址早期文化遺存還是古崇國所在地。李學勤在《海外訪古記(四)》也認為老牛坡遺址“從歷史地理上看,很可能屬於崇國”。《史記·夏本紀》司馬貞索隱:“鯀封崇伯。”《國語》稱:“崇伯鯀”,說明鯀的早期活動也在這裡。後來鯀之子大禹東遷,成為東方諸侯聯盟首領,禹的兒子啟建立夏王朝。鯀、禹、啟都是夏后氏的首領,也就是說夏后氏首領鯀最早的活動範圍應在西安東南方向老牛坡一帶。老牛坡與華胥古國僅有一溝之隔,那麼華胥的“華”與夏后氏的“夏”就構成了“華夏”。華夏、華夏族、華夏文明應起源於此。

華胥鎮古文化遺址分佈圖

這些專家學者的研究都得出同一結論,從華胥到華夏,從華夏到中華,形成了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文化 。由於秦始皇的收繳焚燬列國史籍,使華夏文化在長達550年的戰亂後再遭浩劫,而存於咸陽宮最後記錄上古歷史的孤本也因為項羽火燒咸陽而灰飛煙滅,因此注重史料的司馬遷在《史記》中開始把黃帝作為中華之祖,結果華夏、中華的“華”字反而湮沒於歷史的塵埃中。

東方說

民國學者王獻唐考證:“泰帝為伏羲,以居泰山而有此號。後裔居曲阜者,襲其舊稱。華胥為東方伏羲之舊族,散居泗水一帶,泗水、曲阜接壤,並在一方。”

《淮南子·地形訓》及《楚辭·天向》:“華即日,太陽也”。

泗水華胥山

雷澤即伏羲出生地:古謂在魯西南,今考實生於泰山南麓泗水與新泰交界的今華村水庫及華胥山和賀莊水庫一帶。華村水庫周圍有東、西、南、北四個華村;其東毗鄰著華胥山,即今之黃山寨;東南是賀莊水庫,即古雷澤處,又名服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