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番外之華胥介紹篇

,說明華胥族曾遷居於此。之後一氏族留居(後發展為部落,並向外遷徙),華胥則帶領一些氏族東返。“華胥氏自華亭經華池、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而遷至華山地區,創造了彩陶文化。

”這是留居華池的氏族形成新部落後的東徙,非華胥本人。華胥帶的部落氏族較多,一路時有留居者,又有分路遷徙者。她本人帶的氏族當返居於麗山南麓的今西安市藍田縣,一個氏族則遷入商州(今陝西商洛市商州區),從而帶入了“華”的名稱,如華陽、華胥渚、華山等等。清代胡渭《禹貢錐指》雲:“華陽,今商州之地也。《山海經》有陽華之山,即華陽”。“其他即古陽華藪(澤之義),蓋藪因山得名,山藪在華山之陽,正禹貢之華山也。”《山海經·西山經》雲:“華山一名太華。”

《白虎通》雲:“西方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日華山。”《華山記》雲:“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曰華山。”《仙佛奇蹤》雲:五代時,道士“陳摶居華山,有一客過訪,正值其睡。旁有一異人,聽其息聲,以墨筆記之。客怪而問之,其人日:此先生華胥調,混沌(指盤古氏)譜也。”何光嶽釋:“華山因花多而得名,正合華胥氏以花為圖騰之義”;“那‘異人’把華山看作為華胥氏之地。可見華山乃因華胥氏遷此而得名。漢於華山之北置華陰縣,今縣城南有掌華山,華山南有華陽鄉。華縣西有臨潼縣華清池,旁有華清官。華縣北鄰大荔縣的東北有華原”。這些“以華字為名稱的地名,皆與華胥氏東遷有關。

”這些地名、山名的形成原因較多,時問有先有後,不能斷定就是華胥本人時形成的,但與其族或裔支族的遷居、遷經有一定關係則可以肯定。渭水流域今陝西之前仰韶文化遺址,如臨潼白家,渭南北劉、華縣老官臺等,其距今8000年前的文化遺存應與華胥本人氏族的發明彩陶有一定關係。

後裔遷徙

華胥的裔族或裔支族有的向東遷徙,分路進入黃河北岸,遠至東北;一路進入南方(有的沿長江而上進入蜀地,再與長江上游徙人的華胥族結合,遷入貴州、雲南等地)。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雲:曲阜為古代大庭氏之國,“再東至華胥,華胥為羲族舊國,只有華胥名號,不能更改,故仍從舊稱,呼之日華胥,易字為赫胥。

”山東地區的華胥或赫胥陵,華不注山、華泉、華陰集等,均為華胥後裔遷居地的遺蹟或名稱。《晉書·嵇康傳》雲:“康嘗遊洛西,暮宿華陽亭。”《通雅》雲:“華亭在密縣。”即今河南新密。商丘的華邑,亦是如此,為華胥後裔自西向東遷徙於此而形成。

南方的華胥地名,大部分是夏商以後的華胥裔支族遷徙時帶人,或因遷居而命名。如湖北棗陽東的華陽河、江陵市東西魏置的華陵縣、潛江市南漢置的華容縣及境內的華容河;江西靖安縣北的華坊街、奉新縣西南的華林山;湖南望城西北的華林山、郴州市的華塘鋪;唐朝在成都置的華陽縣;江蘇豐縣的華山(小華山)、江陰縣的華墅鎮、句容縣的華山、江寧的華里;上海的華亭、華涇港、華涇市;福建莆田的華亭、華胥山;浙江紹興的華會鎮、義烏唐置之華川縣、開化縣的華埠鎮;廣東遂溪縣的華封墟、潮州的華美村、南海的華平墟;雲南的華坪縣等 ,雖然形成原因和年代不能確指,但均與華胥後裔的遷徙或文化傳播有一定關係。

創始文化

經過近十年的調研論證和史料蒐集,華胥陵的真實性得到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認可。此後,對於華胥的研究和華胥陵的考古保護工作也已全面展開,它標誌著被人們遺忘了近百年的華夏始祖母華胥,重新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實生活[34]。華胥陵位於華胥鎮以北,傳說為華胥氏懷孕後棲息之地。宋家村南塬有座“三皇廟”,傳說為“古華胥伏羲肇娠地”。華胥鎮紅河下游有媧氏村。紅河被稱為女媧溝。白鹿原上的李華村即女媧村。現代考古與遠古傳說高度貼切,所以應該有一個真實存在的原始文明社會———華胥國;華胥國應該有一個始祖母———華胥氏族團;華胥氏族團應該有一個首領———華胥氏,是母系社會中晚期一個部落族團,活動範圍在驪山、藍田一線。

《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

華胥的生平成就,集中體現在《藍田縣誌·羲母廟碑》中:

“其開物成務,八卦洩天機之蘊,六書肇文字之源,記干支作甲歷為曆象之示,正姓氏制嫁娶為婚姻之祖,慮民所統也,則龍師龍名上相下相以定其分,憂民不知食也,則造網養蓄教庖置廚,以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