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苑總監鍾紹京等,密謀策劃,欲先發制人。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相王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我是為了拯救社稷,為君主、父親救急,成功了福祉歸於宗廟與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贊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贊成,我計謀就失敗了。”於是,決定揹著相王,立即行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到苑總監鍾紹京住處。這時,鍾紹京反悔,拒絕參加這次政變。但在其妻許氏堅定的勸說下,鍾紹京決定參與政變。於是前往拜謁李隆基。入夜後,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陳玄禮等軍官都先後來到,請李隆基釋出命令,終於定於七月二十一日夜發動政變。當夜,葛福順突襲羽林營,誅殺韋后黨羽韋跨、韋播、高嵩,策反了羽林軍,並攻入玄德門,李仙鳧亦引兵攻入白獸門,於三更會師於凌煙閣。李隆基引兵進入內宮,守衛內宮的武士紛紛倒戈響應,韋后逃入飛騎營反被斬首,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也陸續被殺,並於全城搜捕韋氏集團人員,凡身高高於馬鞭的男『性』皆處死,史稱“唐隆政變”。 這時,李隆基才將唐隆之變的經過報告其父相王李旦。相王抱著李隆基哭泣著說:“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與百姓也都仰賴你的力量了。”當日,李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禪讓,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與大臣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製度,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立李隆基為太子。
初登大寶
太平公主恃著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干預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李隆基當然不願任人擺伂,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難先聽太平公主的意見,再徵求太子的意見。後來,愈來愈傾向太子。李隆基為太子之後與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劇。景雲二年(711)正月,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範門內,明目張膽地勸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嚴詞拒絕,陰謀才未能得逞。太平公主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與鬥爭,愈演愈烈,睿宗對此感到不安。二月間,他聽術士說:“五日內有急兵入宮”,更加感到局勢嚴峻,遂頒下詔書,命太子監國。到景雲三年(712年),李旦怕在這樣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亂』,又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毅然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改元先天。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李旦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據稱太平公主和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唐高祖堂弟李德良之孫)、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晙、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胡僧惠範合謀推翻李隆基,並且太平公主準備以御林軍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奪權。甚至已經計劃在李隆基飲食下毒。魏知古將之報告李隆基,李隆基與王琚、張說、崔日用討論後,決定先發制人,於是召集弟弟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及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僕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也是玄宗的內兄)、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率先採取行動。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裝家兵三百餘人,各騎馬。李隆基親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尚書右僕『射』竇懷貞『亂』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後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請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是為“先天政變”。自此以後,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這一年,李隆基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開元盛世
李隆基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