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3章 挑事

句麗、蒙古、瓦剌,是與後金國接壤的四個國家,高句麗國已經被滅,而蒙古國這個不大不小的國家,歷來都是瓦剌國的附庸、盟友,一旦開戰,後金國必將迎來瓦剌、蒙古聯軍。

相比較而言,如今的明國實力並不如瓦剌、蒙古,這無疑會是後金國北上爭霸一個相對較為容易的突破口。

畢竟遠交近攻嘛,如今的後金國要想繼續擴大疆域,就只有找明國或者瓦剌國。

而如今,雖然不清後金究竟是怎麼回事,但後金使的隊伍在明國腹地遭遇襲擊這終歸是事實,這就給了後金國內不少傾向於對外擴張的重臣一個出兵攻明的藉口。

似後金國這種王公貴族把持著整個國家國運走向的國家,貴族的意志得到最大的體現,當後金王宣佈對明宣戰後,這個龐大的戰爭機器當即開始運作,一時間湧出許多類似這樣的後金國王公貴族,他們在遼東南側聚集兵力,對明國展開攻勢。

既然是後金國對明的全面戰爭,那就不可能只侷限於一地,據大明兵部所得知的訊息,這次後金國對明的攻勢總共可分為兩個方面。

首先是遼東戰場,包括東塞這段明國用來抵禦後金國入侵的明國長城,東至遼東支流的交匯地,這一大片邊境疆域都將淪為戰場。

第二個是高句麗邊境戰場,後金國的另外一名王公成員多爾袞將戰火燒向了明國攻滅高句麗國所得的高句麗郡,企圖將這片亡高句麗的領地吞入後金國的版圖。

至於其他的八旗兵在蒙古、瓦剌邊境橫陳重兵,那不過是防止瓦剌、蒙古趁著他後金國對明宣戰而伺機攻打他後金國罷了。

同時與明、瓦剌兩個國家發動戰爭,說實話以後金國的實力是辦得到的,但即便如此,後金人也不會傻到同時面對兩個勁敵,只要瓦剌人袖手旁觀,多爾袞橫於邊疆的重兵,也不過是擺設罷了。

一封又一封的告急軍情,騎兵是幾乎是毫不停歇地送往明國紫禁城。

儘管明國邊疆的將士們死死守著東塞這一條邊境,可奈何後金借舟船之便繞開了明國的雄關,橫渡遼東,將戰火少至了明國境內。

綿州等地相繼失守,再上北便是錦州,那是明國的腹地,一旦錦州失守,就意味著大明失去了遼東的地理優勢。

而另外一邊,後金的多爾袞亦揮軍攻打高句麗,攻破象城,唯一慶幸的是,遼寧灣這座重城仍在明將的手中,猶如一顆釘子一般死死釘在多爾袞面前,使得這位後金國愛新覺羅一族的王孫公子難免有些遲疑:究竟是花大量精力攻克呢,還是不顧一切,直接攻入高句麗郡腹地。

但不管怎麼說,目前的局勢對於大明而言是極其不利的。

畢竟人家後金國騎兵厲害,雖然可以不考慮瓦剌國的態度,但是明國卻要考慮到他們在北方的勁敵蒙古國,仔細考慮蒙古國這個北方的宿敵,蒙古會不會在後金國攻打明國的時候趁火打劫,發兵吞掉明國的山西甘肅等地。

訊息傳開了,整個京城鬧翻了天,也不曉得究竟是後金國的細作還是大明本國內的野心家,將後金軍即將攻至北京城的謠言傳開了,致使現在人心惶惶,即便是朝中大臣們,亦不由地為之慌神。

雖說明天子很及時地禁止城內傳播謠言,並使大將軍帶兵嚴查謠言的來源,總算是遏制了這股謠言的傳播,但依舊顯得無濟於事。

如今,再來討論究竟是誰襲擊了後金使隊伍這個問題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面對後金國的進攻,到底是打,還是不打?

為此,明天子再次將上回參與討論的諸位朝中大臣請至了議事殿。

或許有人覺得這種討論十分可笑,明明後金國都攻到國內來了,還要考慮打不打?當然是打咯!

但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輕易能做出決定的事。

要知道,明國的疆域大的沒有邊,後金國的騎兵實在是厲害的不行,這疆域的大小決定不了百姓的錢糧,同時也決定不了兵源素質。

後金國疆域遼闊,雖然不及明國,國內軍隊的總人數也不是明國的數倍,但是人家都是以一當十,他們可以毫不在乎與明國開戰,因為實力打臉,他們在乎打這場仗後金兵能得到那些好處,但是明國地大物博,邊境線太長,士兵素質不行,一旦明國在這場戰爭中犧牲了過多計程車卒,毫無疑問北方的強敵蒙古國便會來趁火打劫。

真是失策……

坐在龍椅上,明天子疲倦地揉了揉自己的腦門。

他原本是想借太平公主與後金國的和親,改善明國與後金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