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挑事
“此言差矣!老夫以為……”
兵部尚書孫承宗反駁道:“這無辜殺害使節隊伍,這簡直就是有意要挑起我們兩邊的征戰。現在大明沒有理由去解釋這麼多,因為這就是在咱們的地面上發生的,相信皇太極他也能看清楚這一點。因此,臣以為陛下應當立即書信一封,快馬加鞭至皇太極手中,打消他的猜忌與顧及,若我們耽擱時日過久,等皇太極他們那邊先察覺到了不對的情況,反而顯得我大明心虛有愧,到那時,皇太極多半就會心生誤會。”
“臣以為此刻並不能斷言是多鐸所為。多鐸雖然囂張跋扈,但是他也不會胡來的,臣懇請陛下允臣細查此事給他們一個交代……”內閣大臣方逢年話道:“若是事後查出此事乃大明人士所為,而我大明卻將此事栽贓嫁禍於多鐸,到那時我大明又如何向後金解釋這樁事?”
朱慈烺在旁聽著這幾位內閣大臣們議論紛紛,他若有所思的聽了良久,現在總算是有了些頭緒。
原來這些大臣在爭論的重點,現在是應不應該立刻將這件事告訴皇太極,現在是以什麼樣的說辭來給皇太極解釋這樁事。
畢竟再怎麼說,大明不站理,人家的隊伍是在大明腹地山海關被人截殺的,現在能做到這一點的,要麼就是他們隊伍內部的人,否則,那就極有可能是大明中藏著一股反明力量,有意使大明陷入戰禍的不明勢力。
而相比較是多鐸所為,後一個猜測實在是更是叫人心驚,也正是因為這樣,內閣大臣方逢年迫不及待想查清楚此事。
這個事情可難就難在,調查此事需要許多人人員同時也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萬一大明這邊為了調查此事暫時壓下了訊息,而後金那邊卻得到了某些訊息,那就麻煩了。如兵部尚書孫承宗所說的,到時候,就算皇太極從理智角度認為朱由檢不至於會做出這種事,也會因為朱由檢的隱瞞而心生猜忌。
哪怕殺害使節對大魏來說沒有絲毫好處。
最終商議得出的結果,大明天子是聽取了內閣大臣方逢年的建議:暫時先封鎖所有的訊息,由大臣們主查此事。
沒辦法,畢竟人家的隊伍是在大明的腹地被截殺的,對此大明有著難以推卸的責任。
倘若能及時找出證據,證明是多鐸存心嫁禍,那麼大明自然可以抽身事外,只要將這樁事告之皇太極便是,自有皇太極會懲處多鐸的。
退一步說,倘若真是大明國內某些狼子野心的不明勢力所為,那麼當務之急,就是揪出這幫人,拿這幫人去填平皇太極的怒火。到時候大明雖然也有連帶的責任,但終歸不至於釀成兩國兵戎相見的局面。
可偏偏現實朝著最惡劣的情況演變,內閣大臣方逢年調動一萬兵馬,他徹查了方圓數十里地,徹查了他們的的行動路線,查了整整半個月,卻仍然未曾查出究竟是何人所為。
這就麻煩了,因為一般出使他國的使臣,每過幾日都會寫信向本國國內回報出使程序的,如今半個月音訊全無,皇太極豈會不起疑心?
最終,他們的隊伍遭遇襲擊全部身亡的訊息還是傳開了,經大明國內一些後金的奸細,將這個訊息傳到了後金。
雖然並不清楚這件事來龍去脈,在後金究竟是掀起了何等的波瀾,其結果顯而易見的,後金的那些重臣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一個名正言順攻打大明的良機。
於是乎,在與大明天子有仇的多鐸的穿針引線下,他在九月下旬的時候召集軍隊,同時派人向朱由檢遞交戰書。
後金正式向大明宣戰!
後金正式對明宣戰,這件事非同小可。
不可否認的是,實際上近些年來,大明與後金國也並非是秋毫無犯,但說到底,遼東的區域性戰爭不過只是後金的獨斷,並不能代表整個後金國對大明的態度。
畢竟據後金國境內的細作所打探到的訊息得知,後金國目前依舊是將東邊的瓦剌國視為最強大的敵人,畢竟當明、蒙古部、高句麗三國聯軍攻打後金國的仇恨,後金國深以為恥辱,隨後來引來後金聯合瓦剌攻滅高句麗國。
如果後金國與明國的仇恨,大部分侷限於後金與明天子的恨意,那麼對於整個後金國來說,瓦剌國才是後金國發誓不共戴天的仇敵,畢竟後者主持的聯軍,曾經險些迫使後金可汗不得已要遷移都城,這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但話說回來,明國終歸是坐擁天下的大國,若是能在這個富饒的國家啃下一塊肉來,後金國那也是不會絕對拒絕的。
畢竟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