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著婆羅門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溼婆。建於967年的羅真陀羅跋摩(Rajendravarman)王朝,而於1002年的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V)王朝完成。
該寺以硃色砂岩構成,充滿精緻的浮雕,有“吳哥藝術寶石”之稱。規模與尺寸較其它吳哥古蹟的建築為小,一般認為即是“女人的城堡”之名稱由來。
女王宮以豔麗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著稱於世,是吳哥古蹟中風格最獨特和最精緻的建築群之一。BanteaySrei的意思是“女人的城堡”,據猜測是由女性修建和雕刻的。這也許是因為這裡的雕刻太過精美,不像出於男性之手。
關於它的建造年代也有一些質疑,有學者認為這樣高超的工藝遠遠超越了其他10世紀建築的水平,而更像是13…14世紀的作品。
女王宮規模不大,但周圍同樣開挖護城河。現存的主體建築有三座中央塔和大型藏書室,所有外牆全部佈滿精美的雕刻。女王宮是第一座採用“原物歸位”修復法成功的建築,後來這一方法廣泛應用到吳哥窟其他古蹟的修復工作中。
小貼士:鑑於其極其鮮豔的色彩,女王宮最佳拍攝時間是上午9點到10點、下午4點到5點兩個時段。
但上午的最佳時段總是擠滿了旅行團,如果上午去提前1小時左右到達。晴朗的中午應該避開這裡,在毫無遮蔽的紅色砂岩建築中穿行會感覺像在碳火上烤一樣炎熱。
據碑文所載,女王宮始建於公元967年,於吳哥王朝闍耶跋摩五世(公元968年~1001年在位)統治時期建成。原名“溼婆宮”,三座塔殿正中一座供奉的就是溼婆神。
女王宮坐西朝東,長200米,寬約100米,內外有3層紅砂石砌成的圍牆,從大門到中門約50米。大道兩旁豎立著兩排對稱的2米多高的硃紅石柱。第二道圍牆正東有3個石拱門,中門兩側各有一根竹節狀石柱和一根鏤花石柱,上面是一個山形門眉。
刻有許多武士像,描述的是一個有關戰爭的故事。第三道圍牆正東也是3個拱門,中間拱門也有鏤花門柱和雙層山形門眉。拱門之間有兩扇窗戶,每扇窗上嵌有5根竹節狀的窗欞。石門裡是女王宮的中心部分,3座硃紅色的鐘形寺塔由一條巨大的石基連線在一起。
兩面有對稱的配殿,還有石臺石屏,所有建築都雕刻著各種圖案和畫飾。3座並列的寺塔建在1米多高的臺基上。每座塔的東、南、北各有1門,門高僅有1。2米,門上有7頭那迦蛇翹首警戒,所有朝聖者必須彎腰屈膝才能入內。
每個門前都有石雕守護神一對,兩側牆上都有手持長矛的武士及身飾瓔珞的仙女浮雕。這3座鐘形寺塔中,中間一座最高,約10米,裡面供奉著溼婆神。南面一座供奉的是梵天神,北面一座供奉的是毗溼奴神。
寺塔高5層。每層都飾有各種神鬼羅剎雕像,形態各異。塔基及兩側的神龕和門樓上,也是千姿百態的浮雕,內容大多是記載古代高棉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抵禦外族侵略的戰鬥場面。在中間寺塔右側的一座巨大的神龕上,完整地保留著一幅石雕“戰象圖”。
這幅圖把當時高棉人民抗擊外族侵略的戰鬥場面再現在石壁上。寺塔各層門前都有一對守護獅石雕,右手持兵器。左手按在跪地的左膝蓋上,右腿半蹲式。頭部有的像猛獸,有的似鬼怪,外形彪悍勇猛,是婆羅門教三大神主的守衛者。
女王宮浮雕上的女神建成於公元967年的女王宮是當時吳哥唯一非國王所建的主要廟宇。它的建造者是羅真陀羅跋摩國王的一位大臣Yajnavaraha。
根據奠基石的記載。Yajnyavaraha既是一位學者也是一名慈善家,救助人民於病痛、冤屈或貧苦。廟宇的周圍原來是一個名叫Isvarapura的市鎮。
女王宮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溼婆神,原名Tribhuvanamahesvara—三重世界的主宰—即它供奉的主神溼婆。然而現在女王宮的建築看來分為兩部分:東西軸以南的部分供奉溼婆,而以北的建築供奉毗溼奴。
廟宇現在的名字“女王宮”可能來自於建築牆面裝飾的精緻浮雕及建築規模的小巧。有人也猜測此名得自浮雕上的女神。
女王宮建築佈局整齊、和諧,造型奇特,自成一格。整座宮殿以及圍牆全部用硃紅沙石砌成,有的石塊重達數噸。
整個建築奇巧別緻。關於女王宮名字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它是女人建造的,因為每塊石頭都雕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