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6部分

再不喜歡看雕塑,羅丹的雕塑總歸是喜歡看的。這個《地獄之門》自然是大名鼎鼎的,很值得一看。這幅作品給安青桔和安初遇掃了兩個盲。一是青銅雕塑怎麼做出來;二是《地獄之門》和羅丹的“思想者”者之間的關係。

先說鑄銅雕塑怎麼做呢?原來都是先用石膏或者膠泥雕刻原稿,然後再翻製成澆注用的模具,這一步好像叫制範,比較大的雕塑要切割成一塊一塊分別製作模具。再往後是澆注(就是金屬液體了),冷卻。最後是拼接在一起然後打磨。

羅丹的這座《地獄之門》取材自《神曲》。當初這幅作品是要裝飾博物館的,後來不知怎地泡了湯。於是這座雕塑成了羅丹後來很多神作設計的溫床。這座地獄之門描繪了人類複雜的不斷掙扎的人性和情感,裡面包括了186個作品。

不少小的構件被羅丹放大(這也是鑄銅雕塑的前期設計步驟之一。先做小模型,然後放大)成了不朽名作,比如。門框最上方的那個“思想者”——它的第一座澆注青銅像就在先賢祠。還有“吻”,“夏娃”,都是在這座門上。

當然更多的羅丹的青銅雕塑作品,在羅丹美術館,甚至在巴黎的各處都能看到。

安格爾的作品在盧浮宮能看到很多,他算是新古典主義的典範了。但是這幅作品作於1856年,所以來到了奧賽。

印象深的都是他畫的洗澡姑娘的背影(叫“浴女”好像),有一個人洗澡的,還有一群人洗澡的。這幅《泉》和洗澡的大姐不一樣,儘管什麼都沒穿,看起來確實一點都不淫蕩,反而很清純。

真實的原畫有1。6米高,看起來畫面中的少女有真人大小。肌膚極其細膩,就是真的也沒有這麼美。

安青桔對美術啥都不懂的時候就在地攤上看過這幅畫的招貼畫。心裡就覺得很美。這幅畫在國內也很有名,不少亂七八糟的美術畫室都喜歡掛副《泉》的印刷油畫表現其優秀的“藝術鑑賞力”。

這幅畫的作者安青桔和安初遇一點也不熟悉,叫亨利。勒尼奧,是一位英年早逝的浪漫主義畫家。不過這幅畫可是新古典主義風格,名字叫做《格拉納達摩爾國王不加審判的處決》,作於1870年。名字也超長。

但是這幅畫高達3米,又是正好採取的仰視的視角創作,畫面特別壯觀,也特別血腥。畫面描述的是佔領西班牙葡萄牙地區長達781年的穆斯林國王們的殘忍,畫家的確達到目的了。手起刀落的一剎那的冷酷無情被描繪得淋漓盡致。站在畫前,幾乎好像能聞到血腥味。

米勒的作品在奧賽有好幾副,最著名的《晚禱》和《拾穗者》都看到了;這算是現實主義題材。說說感受。個人更喜歡看《拾穗者》,畫面比較大,寬幅有1。1米,色彩比較亮,鄉村生活的景象撲面而來。

三個拾穗的人忍耐、謙卑、忠誠,沒有面部表情,不像別的現實主義繪畫那樣要吶喊點什麼,就是靠肢體的動作來表達他們的生命。這個《拾穗者》是有宗教題材意味的,聖經裡有許多關於農民在田間勞作的景象。

以前的畫家畫得很少,米勒這是以現實主義呼應宗教題材。在盧浮宮裡還看到過好像是普桑也有一組四季的繪畫,裡面也有類似拾穗的景象,不過在米勒的作品裡,“田間的勞動者”作為畫面的真正主人,這在那個時代是很特別的。

庫爾貝,他是現實主義代表了。他的名作《畫室》在奧賽博物館。畫面很大,3米多寬。畫面內容透著股詭異。庫爾貝坐中間,畫的是一副風景畫。整個畫面左邊是一堆畫家的模特,以不同的姿勢擺著,但是這些模特都不在畫家的畫裡面。

畫面右邊是畫家的一堆朋友,可能也有來訂畫的還有來欣賞創作過程的。畫家邊上站一裸女,光線最亮,四顧無人那麼站著也不在乎,顯然是畫家的模特,但由衷欣賞畫家(估計是畫和人都欣賞),邊上還站一小孩,萬分崇拜看畫家作畫。

這幅畫是描繪畫家生活呢,還是描繪訂畫人的生活呢,還是描繪某種生活呢?居然還是現實主義題材,看起來挺神。

好了,到印象主義了。馬奈說。“安初遇只畫安初遇看到的,而不是取悅於別人的;安初遇只畫真實的,而不是憑空想象的。”這居然就是“印象主義”了。安青桔覺得“印象”大概是個很主觀的東西,馬奈的印象就成了這個樣子。

提香的“維納斯”在馬奈的“印象”裡就是這個這個妓。女了(《奧林匹亞》),提香的“田園音樂會”在馬奈的“印象”裡就是作者一家子春遊了(《草地上的午餐》)。而本來是三幅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