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居住在洞庭湖畔,因他家門口潭水中有塊石頭,方正如印,名叫“印心石”,陶澍從小跟隨父親讀書,書齋就在“印心石”北岸,故名“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旁邊這株枝繁葉茂的名貴花木就是揚州花——瓊花,樹齡已超過300年,是揚州最古、最大的一株瓊花。(想知道《他從末世來》更多精彩動態嗎?現在就開啟微信,點選右上方“+”號,選擇新增朋友中新增公眾號,搜尋“Qidianzhongwenwang”,關注公眾號,再也不會錯過每次更新!)(未完待續……)
第八四一節 兩個情敵的默契
瓊花是我國古代一種名貴的花卉,每年五月盛開,花八朵五瓣,花瓣如白玉盤,花美似玉蝶群舞。相傳隋場帝曾到揚州看瓊花,因而瓊花便名揚天下。每年春夏之交,前來賞花者絡繹不絕。
平遠樓前還佈滿了蓮花,東側為“唐招提寺蓮”,西側為“唐招提寺青蓮”,中間為“中日友誼蓮”。
據說:1980年春,為慶賀“日本國寶鑑真和尚像華國展”來揚州大明寺展出,植物研究所派專人把這三個蓮花品種送到這裡,種植蓮花的古石盆是明、清時代的古物,由揚州園林管理處專門選擇配置。
顏沉魚和考拉從大雄寶殿往東走,迎面看到的這幢大明寺最有特色的建築便是鑑真紀念堂。紀念堂是根據,為紀念鑑真法師圓寂一千二百週年,於中日兩國紀念鑑真圓寂1200週年時奠基。
紀念堂按唐代建築遺規並參照日本唐招提寺“金堂”的風格設計,由正殿、碑亭和迴廊組成,線條剛勁,結構工整,雄渾樸實。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主持了設計方案,這是他生前設計的最後作品。
院內種植著櫻花、松樹,綠草如茵,整幢建築顯得簡樸古雅,莊嚴肅穆。紀念堂南還有有關鑑真東渡事蹟的介紹及史料陳列,整個區域共佔地2540平方米。
大明寺古剎名僧輩出,其中唐代律學大師鑑真最為著名。
鑑真(687—763)唐代高僧、醫學家。俗姓淳于。14歲於大雲寺出家,20歲時赴長安從弘景法師受“具足戒”。巡遊兩京(長安、洛陽),究學三藏。專攻法礪大師的《四分律疏》、定賓大師的《飾宗義記》與道宣大師的《行事鈔》等佛教律學經典,終成律宗南山宗傳人。
鑑真26歲返回揚州,55歲當了大明寺住持,傳戒講律。興寺建塔,塑造佛像,成為一位博學多才的佛學大師。
天寶元年(742),日本僧人榮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天皇委託,誠請他去日本傳戒,鑑真欣然應允。從當年開始至天寶十二年。12年中,先後五次率眾東渡,由於海上風浪、觸礁、以及地方官員的阻撓而失敗。尤其是第五次在海上漂了14天。
返途時,日本弟子榮睿病故,鑑真哀慟悲切,加上炎熱,突發眼疾,導致雙目失明。但他東渡弘法之志彌堅。天寶十二年,66歲高齡的鑑真第六次與日本遣唐使一起東渡。終於到達了日本。鑑真大師東渡時帶有大量佛經、佛具及佛象,以及38名能工巧匠。
到了日本,他在弘揚佛法、傳授戒律的同時,還傳播華國文化,講授醫藥知識,幫助日本修建佛教寺院。鑑真當年主持修造的奈良市唐招提寺保留著大唐建築的風格,至今仍是日本的國寶級建築。
鑑真在醫藥學方面,博學多能。極具愛心。他曾主持過大雲寺的悲田院,為人治病。親自為病者煎調藥物,曾治癒光明皇太后及聖武天皇之病,日本天皇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號,日本人民稱鑑真為“天平之甍”,意為其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
在鑑真東渡前,已經有洛陽大福先寺的道睿禪師等唐朝僧侶受邀東渡。日本為何還要執意邀請鑑真呢?而且,到達日本後,鑑真的地位遠高於同時代來自華國、印度、百濟等地的僧侶。
有研究者認為,當時日本從唐朝邀請高僧東渡傳法,主要是為解決日本僧侶戒律不嚴的問題。日本民間普遍採取“自誓自願”的方式出家。對於戒律的理解五花八門。也就是說,任何人只要自己願意,就可以宣佈自己是和尚,而且沒有什麼戒律約束。
日本官府和民間都對佛教很推崇,但對這樣隨意的僧侶又覺得不能信任,於是,就產生了嚴格戒律,用受戒的方式規範僧侶的要求。
由於佛教派別不同,受戒內容差別很大。一般僧人受有五戒、八戒、十戒等,最為嚴格的是大乘教徒,要受二百五十戒,稱為“具足戒”。這種嚴格的戒律日本當時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