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無共性、無無因性,無性亦無性,則能頓證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秘藏。則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則是定慧平等莊嚴;則以遍破見思、塵沙、無明的三惑;則已了知一切諸法中皆有安樂性;則已具足圓妙道品;則已到於事理彼岸;則為登於菩薩正位;則為永超十魔八難;則已心心流注薩婆若海。這是上根人,只於觀不思議境的一法,便能圓成菩提,同時也即具足了十法之乘。(2)真正發菩提心:上中根人在觀不思議境時,未能頓入,應思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為什麼諸佛已悟,而我及一切眾生猶滯迷情?因此以無作四諦為所緣之境,思惟彼我,痛憫自他,殷重發起四弘誓願。因為緣至真理性發心故,豁然開悟,一發一切發,登於發心住,成就三德秘藏。(3)善巧安心:如果行者在緣理髮心時,心仍散動,未能登位。應思惟心體本來寂照,善巧除錯。或以即寂之照,令不沉沒;或以即照之寂,令不浮散。浮沉病除,心體明淨,則能破惑證真,登於初住位。這是上下根人在第三善巧安心中,得證三德秘藏。(4)破法遍:如修前法仍未安心入道,則心中對所觀一念三千之境猶存意解,未知當下即空假中。行者應以四性推理法逐步檢責,悟入無生,無生則無所不生,便圓顯中道,成就三德秘藏。這是中上根人在四性破法遍中,悟入中道的方便行法。(5)識通塞:中中根人在上法中,往往意執難忘,因破法而成塞,故應善識通塞,思惟一切諸法中,都有安樂性,但去其病,不去其法;如果是塞阻大道之法,則應破之,若是通順於大道之法,則應護持。由於善識通塞故,即塞成通。於是煩惱即菩提,菩提通達,無復煩惱;生死即涅槃,涅槃寂滅,無復生死。因此悟入,得證道果。(6)調適道品:中下根人在前法中未入,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