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3部分

逸群道:“讓湯先生來一趟,看他怎麼說唄。”

崇禎點頭道:“去傳湯若望覲見。”

徐光啟見狀,心中暗道:看來這道人聖眷極厚,可不能讓大明皇帝再去煉丹才好。

錢逸群見徐光啟神情糾結,心中無奈。之前嘉靖帝做得太過分,弄得現在文臣只要看到皇帝身邊有道士,就膽戰心驚。可以說,他們在心理上已經防道甚於防閹了。

總算道士最多就是竊取一些教權、神權,沒有向中世紀天主教那般連世俗權柄都一併握在手中,否則文官集團肯定會以更激烈的手段對抗道門。

趁著湯若望沒來,錢逸群問起了徐光啟關於甘薯的問題。

徐光啟這時候臉sè才好看一些。他早在崇禎二年就上了《甘薯疏》,但是並不為內廷重視,皇帝也一直沒有回話。能借著這個機會,將甘薯高產的重要xìng讓皇帝聽見,無疑是極好的機會。

文臣們常常害怕因為無關緊要的事觸犯天顏,實際上卻沒想過,皇帝也是凡人。凡人都有好奇心,都有jīng力受限的時候,逮著機會挑起皇帝的好奇心,那就可以暢所yù言了。何況徐光啟歷任三朝,如今是禮部尚書,閣老候選,年紀一大把,皇帝怎麼也不可能不給點面子。

“甘薯真能救活那麼多百姓,為何各地百姓不肯種植?”崇禎聽了徐光啟的介紹,不由疑惑。

“因為甘薯不值錢。”錢逸群替徐光啟說道。

崇禎是藩王入繼大統,只是在信邸的時候跟天啟帝一起讀過幾天書。聽徐光啟這類鴻儒說話著實有些費勁,更樂意聽錢逸群的大白話。

錢逸群也因此才不得已搶搶徐光啟的風頭,他道:“一塊地的面積是固定的,地主當然願意種更值錢的作物。譬如江南的地主都喜歡開桑園,種桑樹,養蠶收絲,連稻子都不捨得種。湖廣土地肥沃,能種稻谷,為何要去種甘薯?”

“那山陝本就土地貧瘠,為何也不勸農種甘薯?”崇禎心頭像是被一隻貓撓了又撓,癢中帶痛。

“山陝那邊,”錢逸群哂笑道,“別說甘薯了,就連草都沒了。”

崇禎身子一沉:“天下之大,竟然沒一塊讓朕立足的土地!”

“陛下也彆著急,臣在揚州有一塊地,到時候流民、甘薯都可以放在那兒。”錢逸群安慰崇禎道。這些rì子朝夕相處,兩人年紀又相近,崇禎又沒什麼帝王霸氣,頗讓錢逸群覺得此人可交。

實際上,明朝的皇帝雖然不算勤政,對於文治武功上的追求也不算迫切,但從做人而言,卻是中國曆代皇帝之中最有人情味的。這或許便是朱元璋只許小戶人家女兒當選后妃的收穫。

“道長私產,終究有限得很……”崇禎搖了搖頭,輕輕扶住額角,面露疲sè。

錢逸群見狀,收了手裡的書,道:“這屋裡空氣混濁,咱們外面邊走邊說吧。”

徐光啟暗道:你這道人真是異想天開,哪有皇帝大臣在外面邊走邊說的道理?

崇禎卻習慣xìng地站了起來,上前挽起徐光啟的手臂,道:“玄扈先生,如今看來你這甘薯的確是極好的,否則也得不到厚道長如此推崇。”

徐光啟聞言心中悲涼:老夫在天津種了那麼多年甘薯,竟然還得靠一個道士才能學以致用。

“至於如何天下推廣,就由朕想辦法,你回去薦些能吏,用以勸農種植甘薯。”崇禎繼續道。

錢逸群跟在一側,心道:你大概不知道玉鉤洞天到底有多大吧?

事實上,錢逸群也不知道。不過他卻知道那裡有極其廣闊的平原,有植物需要的光照和雨水,溫度適宜,沒有旱澇地震之災。說實話,用來種甘薯都浪費了。

一行人在花園裡逛了片刻,一個大鼻子歐洲人終於趕來了。

這人就是湯若望。

錢逸群看著這張明顯迥異華人的臉,大約四十餘歲的年紀,心中暗道:比我想象中還要年長一些,不過對於科學家來說卻是黃金年齡啊。如今的大明,貌似已經開始落後西方了?

湯若望一來,見了徐光啟,心中稍定,嚴格按照宮中禮儀向崇禎叩首行禮,等待皇帝垂詢。

“你們的天主,能管到大明的求雨麼?”崇禎直截了當問道。

湯若望是秉承利瑪竇之學的,努力不讓天主教義與華夏儒學發生衝突,在敬天法祖的問題上尤其謹慎。如今在天子口中吐出了“天主”一詞,這其中禍福實在是難測得很了。

“陛下,我主只是制定規則,而且將規則藏了起來。”湯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