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隨事用之。” 。
投石車是利用槓桿原理拋射石彈的大型人力遠射兵器,它的出現,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
最初的投石車結構很簡單,一根巨大的槓桿,長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裝載的石塊,短端繫上幾十根繩索,當命令下達時,數十人同時拉動繩索,利用槓桿原理將石塊丟擲,這就是古代的戰爭之神了。
中國戰爭史上投石車首次大規模使用,應當是李信攻楚,楚軍秘密準備了大批投石車,當秦軍渡河時突然同時發射,無數尖利的石塊烏雲般砸向秦軍,二十萬秦軍全面潰敗,李信自己也兵敗自殺。
後來戰國四名將之一的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才攻下了楚國,可見當時投石車的威力。隨著技術的發展,投石車也越來越先進,很多三國遊戲中的“霹靂車”就是戰國時代投石車的改進形。中國的投石機在唐宋時到達高峰。
唐宋以後,投石車的使用更為普遍。據記載,投石的種類達十幾種。大體分為輕,中,重三類。輕者由兩人操作;中者幾十人;至於重者,高達數丈,發百斤石彈,動輒上百人前呼後擁,排場極其壯觀。
氣勢直逼當紅的“大脘兒”,當然,砲也確是攻防戰的明星,宋代的陳規在《城守錄》中感慨的寫到“攻守利器,皆莫如砲。攻者得砲之術,則城無不拔;守者得砲之術,則可以制敵。”如此可見一斑。
宋代兵書《武經總要》中說,“凡炮。軍中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足見對投石車的重視。書中還詳細介紹了八種常用投石車,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二百五十人,長達八點七六米。發射的石彈四十五公斤,可射九十步。
這裡必須指出,《武經總要》可能是出於保密或者故意誤導敵人的目的,將發石車的射程大大縮小了,實際上根據別的古籍記載和現代科學計算模擬,這種投石車的發射距離不少於五百米,這在冷兵器時代,可說是超遠端打擊了。
中國是北宋南宋時期發明的對重式投石車。金國在滅亡北宋的汴京之戰中,一夜之間架設拋石車五千餘座,在汴京長達五十里的城牆外同時向心突擊,金軍發射了無數的石彈,以至於汴京郊外當時竟然再也找不到石塊!
攻城時先將護城河填平,而後萬炮齊發,再輔以大量強弩。一舉擊潰守城部隊的部署,進而出動與城牆等高、可容納八十人的巨型攻城車對城池展開登城戰。可以想象一下當時壯觀的發射場面,簡直不遜於現代戰爭規模的火力準備!
除了這戰爭之神投石車之外,還有眾多的車輛行攻城利器。
《孫子.謀攻》中就有:“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之言,其中的“櫓”就是指這種利用高度來進行偵察作業的武器。
又如《戰國策》卷十二 齊五〈蘇秦說齊閔王〉:“故明君之攻戰也,甲兵不出于軍而敵國勝,衝櫓不施而邊城降,士民不知而王業至矣。”可見櫓對於攻城有絕對的重要性。
由於城牆的阻隔,攻城軍隊於守城部隊的一舉一動很難得知,因此必須利用高過於城牆的偵察設施來偵察敵情。這類的車輛種類也不少,如巢車、望樓、櫓、飛樓、雲樓等。
望樓高八丈,用堅木支撐,頂端建一座寬五尺的版屋,在屋底設一出入口,堅木上釘上釘子以便觀測人員攀爬,底座是用兩枝各長一丈五尺的鹿頰木先埋入土中,只露出八尺,以船隻上綁桅杆的方法將堅木和鹿頰木固定,然後在堅木上綁上一百二十尺、一百尺和八十尺三種高度的固定繩以確保其安定性。
一般而言,望樓中只配屬一名望子,由他手持白色旗,無敵情警戒時旗子是捲起來的,若敵來犯則將旗張開,敵人靠近則將旗杆橫置,若敵人退走則慢慢將旗舉起。
巢車的車座是採用八輪車座,而且是以雙竿作為支撐機制的,竿的高度則視城池的高度而定。
一般而言,唐宋的城牆約五丈,因之要偵察城內必須高過此數。在雙竿的頂上設定一個轆轤,以便將觀測用的吊艙舉起,因為舉起吊艙需要很大的力道,所以和其他的觀測車不同,他是以生牛皮為材質,可以防禦敵人的矢炮攻擊。
轒轀車是一種有堅固防護的攻城作業車,春秋時轒轀就得到較普遍的使用。古代攻城作戰,經常需要抵近破壞城牆,城門,或者挖掘地道等。如果沒有相應的防護措施,進行這些作業就容易遭到來自城上的箭,石等武器的攻擊,十分危險。
使用轒轀車就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