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山東若是人心不寧,田產再多,也成了累贅、禍患。連小老兒這等粗人都懂此道理,那劉老軍門是兩榜出身,又豈能不知?然而,只怕他已是騎虎難下。”
原來,當此連年災荒,流民四散,甚至驚動朝廷的時候,劉才眼看局面有點要失去控制,心中也慌了。便召集山東各大富豪商議,要王玄與各位員外低價售糧,出米賑災,並把蕃庫的虧空補足,配合朝廷賑濟,先把災情控制住再說。
結果王玄卻說,這幾年庫裡挪出來的米糧,早就有了下家,大多賣了出去,手中存糧無幾,不足以補平蕃庫虧空。按朝廷慣例,賑濟錢糧來了,再在這上面想辦法,用朝廷的錢糧,補足山東地方的虧空即可,至於多餓死一些老百姓,這些人裡又沒有你劉軍門的親戚,算的了什麼事?
又暗地裡通知其餘幾家,不要理會劉才的話,糧食絕對不能撒手。只肯拿出糧食來放粥,說是如此災民得食,便不至於生變。
王玄這說法倒也說動了劉才,便依計而行,只是沒想到朝廷除了發了錢糧,居然又派了欽差,還是糾察山東百官之責。劉才的心又提了起來,固然他是嚴家一黨,嚴嵩義子,還有些自保手段,但終究來了欽差就不好糊弄,想要慷國家之慨,卻是不那麼容易。
因此,劉才發動各大富商集體湊錢,去外地購買糧食來應急。這次王玄倒也沒做對,還帶頭捐款二萬兩,其他幾大家族也各自出錢,湊了七八萬兩銀子,再加上劉才自己咬牙墊付的銀子,這個數字已經超出了戶部的撥款。劉才、王玄和各大家族組織人手,用這些銀子分批外出購糧。
這些銀子到了外省買到的米糧,在運回來途中,又接二連三的出事被劫。要知王玄這些年來,販賣私鹽,走私糧食、藥材等物,從來就沒出過問題,怎麼到了救命糧的時候,就接連失手?幾批糧食都失了手,幾大家便再也不肯出錢買米,山東局勢就越發糜爛。(未完待續。。。)
第三百六十二章官商同盟
嚴鴻聽到此處,問道:“既然買米不濟,那單說這山東省內,如今除了濟南,其他地方的府庫之中,積蓄如何?”
郭守成搖頭道:“怕是都不怎麼富裕。就小老兒所知,劉才之前為了賺錢,據說把各地府庫的糧食都紛紛集中運往濟南,再由王玄負責倒賣。如今各地府庫中的糧食,怕是連帳面上的三成都不到。”
海瑞皺眉道:“那依此說來,這山東地面,莫非無糧了?”
郭守成道:“那倒不然,地方上的鄉紳大戶們,多有存糧的習慣。畢竟戶大人多,傳承百年,祖上經歷過太平盛世,也度過亂世荒年,知道金子不如米的道理。所以當初賣糧時,任王玄說的天花亂墜,大家手中也都存了些糧食,以防糧荒。就已老夫來講,手中米糧,不下十餘萬石。濟南其他其他幾家富豪,至少也有此數。”
海瑞久做親民官,算力極好,當即道:“幾家員外若是肯各以半數存糧借給官府,賑濟災荒,則這數十萬難民度過此關便無慮也。”
嚴鴻也漸漸聽出些眉目,便問道:“郭員外對這糧食估計的如此準確,莫非是有了舍米救人之心?這菩薩心腸,可是難得。”
郭守成道:“不敢。老夫只是個商人,非是國家官吏。百姓死活苦樂,其實不該老夫操心。一般慈善之事,老夫也只是聊以應付而已。然而郭某從祖宗處繼承的家業,也不願看它毀於戰亂之中。如今濟南城災民雲集。危如累卵,那王玄野心勃勃。圖謀不軌。若是大逆一起,只怕我們這等士紳大戶,最先倒黴。便是不被暴徒燒殺殆盡,回頭朝廷平亂,追究連坐,我等也難倖免。因此,單為保我郭家宗族,祖先產業。老夫也須得借與欽差幾萬石糧食,以安民心。”
嚴鴻心中微微讚許,這才是聰明人。和聰明人做交易是最happy的。他問道:“郭員外又如何得知,王玄圖謀不軌之事?”
郭守成道:“今日被搶的幾家糧行,多是小老兒的產業。而圍攻欽差行轅的災民裡,恰好就有我郭府家丁的同鄉在其中,如何有人從中挑撥。災民裡又有人攜帶軍械的事,老夫卻是剛剛知道。”
那郭守成身為山東一等土豪,也非善男信女,在濟南盤踞多年,自成一股勢力。他對於王玄這個暴發戶,從最初的看不起。到畏懼、附從,然而始終也懷著留意。前些年他跟著王玄,勾結劉才,做一些不法勾當,賺了不少銀錢田地。這事很爽。
可是近來看著民變危險越來越大,幾大家族都是惴惴不安。劉才也惶恐不可終日,怎麼唯獨王玄,依然滿不在乎的架勢,甚至有些舉動,在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