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通往馬邑的道路,修建的不好不壞。
進入到九月份之後,越往被走,就開始變得越加蒼涼。
闊葉樹木的葉子已經全部的掉光了,道路旁邊的野草也變得枯黃,整個大地變得沒有什麼色彩。
再加上最近幾天都天氣晴朗,雖然對於行軍很有好處,但是對於張華這種墊尾的隊伍來說,就有點鬱悶了。
大隊騎兵從黃泥路上快速跑過,帶起了陣陣的灰塵,衝在最前面的還沒有什麼,但是後面的隊伍基本就是在灰塵之中
張華根本就不敢張口說話,一說話跑進嘴裡的全部都是塵土。
至於身上就更不用說了,整個人都是被一層灰塵給覆蓋了,隨便拍一拍都能飛起一堆的塵土。
“前方十里地就是馬邑了,大家加把勁,今晚就在城裡過夜了。”
前方斥候來報之後,大家都精神一震,猛地加快了速度。
雖然都是久經訓練的精銳,但是能夠有城池入駐,有熱水洗澡,還能有熱乎乎的飯菜,沒有人會不喜歡的。
全速前進的騎兵,速度還是很快的,十里地也就是半個時辰不到的事情。
雖然沒有辦法和後世汽車動不動就一百多公里一小時,高鐵更快。
所以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怎麼這麼慢呢。
古今名將分兩種,一種是依靠步兵為主,步步為營,考慮周全讓人找不出弱點,最後憑藉實力碾壓敵人,這種將領的代表是諸葛亮,曾國藩。
而另一種,則是依靠大量騎兵為主,是以快打慢,在接到命令後迅速行動,一日一夜急速行軍數百里,在對方沒反應過來的時候打擊對方的指揮中樞,從而讓對方全軍崩潰,這種將領的代表,是霍去病,夏侯淵等等。
比如夏侯淵,當時軍中流傳著一句話,“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換算成公里有多少?
漢代的一里等於300步,1步=6尺一尺是23.1厘米,一里等於0.4158公里,所以夏侯淵的速度是:“三天207公里,六天416公里”等於每天前進70公里。
張華所在的前鋒營半個時辰不到就前進十里路,也就是一個小時走了六七公里左右,一天行軍十二小時,差不多日行七十公里了。
這個速度在古代,絕對不能算是慢了。
海灣戰爭時期,美軍第7軍從伊拉克軍隊側翼防禦薄弱部位,出其不意突入伊拉克腹地,機動約260千米,達成全殲伊軍作戰目標。
此次作戰行動,頗似拳擊動作中的左勾拳,後來的歷史稱之為“強力的左勾拳行動”。在這次行動中,美軍在戰鬥中行進89小時,機動260公里,平均每天也是70公里。
雖然美軍在路途中還經歷了一些戰鬥,如果是純行軍恐怕會比這個速度更高,不過連擁有現代通訊手段的伊拉克都在這種快速打擊下崩潰了,可見這種速度在古代戰場上有多麼可怕。
“總算是到了馬邑了,大家應該可以好好的休整幾天。”
張華看著眼前的古城,斑駁的石頭在風吹日曬之下,顯得很有歷史感。
城牆雖然沒有長安城那麼高大雄偉,但是在茫茫的平原上一座古城拔地而起,還是很能給人衝擊感的。
“大哥,這馬邑離突厥的定襄城只有不到一千里路,往前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像樣的城池了,看來總管的大軍應該就是集合出發了。”
薛禮覺得渾身的血流都變快了,終於要正式上戰場了。
“想來總管很可能會帶著先行部隊在幾天後到來,除了準備出征的東西,接下來的幾天大家就好好的放鬆一下吧,之後就不要在想有什麼舒服日子了,直到戰勝突厥人為止。”
秦朝時,曾在武周塞內築城,用來防備匈奴的侵略。
城快築成了,但崩塌的地方卻有好幾處。這時有匹馬飛快地奔跑著,來回不斷,那些管事的父老覺得很奇怪,就按照馬跑的腳印來築城,城牆就不再崩塌了,於是就把這城命名為“馬邑”。”
在漢武帝時候,“馬邑之謀”揭開西漢王朝北伐匈奴的大幕。
馬邑也可以說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碰撞之地,是多民族融合的大舞臺。
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南起雁門關、北至殺虎口,人們就走出了一條“馬邑古道”,古道南延北伸,形成了中原和大漠以至中亞、歐洲互通的交通大動脈,並保持著類似於絲綢之路一般的暢通。
張華騎在獸獸身上進了馬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