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軍人征戰沙場,為的是什麼?
固然,有守家為國的責任在裡面,但是更多的還是為了軍功。
歷史上商鞅曾經用“徙木立信”的“懸賞”辦法去推行變法,後來這種激勵轉化為一種制度,對整個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社會是為人們提供偶然的、隨意的刺激機制,還是設計創造一個持續的、制度化的激勵機制呢?
結論是很明顯的,透過制度化形成的激勵機制,是有利於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的。
軍功賞賜制度正是透過提供激勵機制來鼓勵軍隊中所有個體自覺遵守內部秩序。
軍功賞賜制度透過激勵與限制機制,使內部秩序達到和諧穩定和統一。
它透過倡導、否定、鼓勵或抑制的規定,藉助獎勵或懲罰的強制力量得以監督實施。
軍功賞賜制度的激勵,可以引導軍人行為的方向,改變軍人的養成,影響軍人的選擇。它提供的預期,可以減少軍人實踐活動的不確定性,讓國家的統治更加穩定。
不喜歡軍功的將士不是好將士,沒有哪個人出征了不想立功的,蘇定方自然也不例外。
出征之前,蘇定方也是有專門去打聽自己的這個副手的情況。
不管是當初李世民採取張華的策略在渭水退了突厥,還是坊間傳聞的朝廷採用了張華的計謀分化離間突厥人,無不證明張華不是那種紙上談兵的人。
既然連陛下及朝中大臣都認可張華對草原上的事情的見解,並且親自安排張華到前鋒營去,蘇定方自然要充分的利用起張華的智慧來。
蘇定方不是那種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將,但是他畢竟沒怎麼跟突厥打過交道,對於突厥的情況算不算多麼的瞭解。
如果沒有張華的建議,他是不會在李靖面前隨便發表觀點的,只會安安靜靜的做一把鋒利的劍,任由行軍總管李靖怎麼安排揮殺方向。
但是現在張華提出了這種看似不可能,但是深思一下又是完全有可能的方案,由不得蘇定方不心動。
戰場上的事情充滿了偶然和巧合,雖然說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什麼計謀都沒有用,但是具體到某場戰役,計謀的作用還是非常巨大的。
“你再詳細的跟我說一說你的想法,如果可行,等到了馬邑見到了總管,我立馬向他建議。”
蘇定方今年也是快四十的人了,滿腔的雄心壯志一直沒有機會實現,現在猛然間看到機會,自然不會放棄。
接下來,張華先是再給蘇定方說明了一下自己的打算,以及需要提前準備的東西。
千里突襲,帶的都是精兵強將,補給什麼的就不可能準備的太多,帶足個五六天的乾糧就夠了。
這方面,熱氣球營的乾糧儲備都能夠搞定。
另外一方面,少量兵力突擊,初期的打擊能力必須要夠強,要不然陷入對方的人海戰術裡頭,再厲害的兵將也得折戟沉沙。
所以這幾千人攜帶的弓弩一定要多,所以前鋒營到了馬邑,一定要提前收集好箭矢。
到時候張華也打算把熱氣球營的人除了氣球操作人員之外,全部帶上。
這些人的馬上射箭水平也許不是最強的,但是馬上使用弓弩的經驗卻是非常豐富,這也算是張華走的一個捷徑了。
短時間內,改良後的弓弩可以提供足夠多的打擊力,讓頡利還在懵逼之中做出錯誤的判斷。
“張司馬,總管一向是善於用兵,我有八成把我他會同意我們的方案。”
聽了張華的介紹,蘇定方越來越有信心,很明顯張華提出來的“斬首行動”這個方案,並不是隨口亂說,而是有充分依據和準備的。
這麼一看,方案成功的可能性又多了一分。
雖然一旦失敗,前往突襲的幾千兵馬幾乎都要全軍覆沒,但是和可能的收益相比,這點風險完全是可以承受的。
“總管用兵如神,我倒是不太擔心他不接受我們的方案,我只是希望這個方案能夠取得更大的戰果,最好直接生擒頡利,一下讓東突厥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
東突厥目前處於近百年來最薄弱的階段,乘你病,要你命。
李世民的眼光是毋庸置疑的。
“張司馬是希望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
“是也不是。我希望能夠短時間內俘虜頡利,但是我認為大唐和突厥的戰爭不能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