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制定下的中華民國四大石油產地只建設了前面一兩期的工程就停下來了,不論是庫頁島還是中亞行政區,或是中東省的石油都只形成了很小的一部分產能,今後大部分石油都將從中東這些傀儡國家開採。
從而利用起這些國家的勞動力,他們的勞動力投入到了石油開採和煉油業當中,自然也就可以使中華民國可以不用自己的勞動力去發展這個產業,從而投入到內部建設當中去。
而這些中東國家因為發展石油業賺到了錢,自然也就拉動了消費,中華民國起碼可以攫取掉70%以上的財富。
把中華民國和那些附屬國的勞動力都充分調動起來,生產出更都的商品這樣擴大了出產,又具備了購買能力,那麼市場自然也就做大了。
所以中華民國的石油開採基本上都是從中東六個石油出產國那裡進口,自然也就需要很多的油輪。
油輪建造起來簡單多了,而且造得更大也不是很複雜,中華民國的油輪最大的排水量已經達到了5萬噸。
油輪運輸石油的成本是很低的·由於能長期使用,運載量就極大,基本上不影響石油價格。
中華民國關內的江蘇油田、山東油田已經計劃在中東六國的石油大量出產後徹底關閉掉了。
關閉掉不是說就丟掉,開採設施還是保留的,戰爭時期可以恢復開採。
國內的礦產也是如此,在國內,礦產開採的建設還是在不斷的持續,但是隨著大規模從海外進口原材料,一個年開採量達到1000萬噸礦石的礦山,建成之後可能一年只開採萬噸。但是在進口原材料的時候,礦山依舊會不斷建設,只是不全力開採。
一旦發生戰爭,中華民國就能夠在資源儲備消耗乾淨之前迅速擴大開採規模。或者是在歐美國家要對礦石進行提價的時候,中華民國也能不買賬,迅速實現自我開採。
中華民國在國外的原材料開採投資,此時簡直就是遍地開花。在國內混不下去的民資礦主們,也把注意打到了海外礦產上面。
如果去開海開礦,沒有國內那麼苛刻的政策,而且有產出就收購,根本不用怕會賠本。
海外開礦可以選擇兩種方式,一種是用落後的方法開礦,這種方法投入成本很低,但效率不高,然而在那些落後國家,勞動力成本極低,這種模式的利潤也不錯。另外一種就是投入開礦裝置,回報率甚至會降低一些,但開採規模大·盈利總量反而更高。
同時總統宋教仁開始四處出動,在八月份首先對南美國家進行了逐一訪問,在南美與一群南美國家簽訂了礦產開發協議。
接著又馬不停蹄的趕往歐洲,對歐洲各小國進行訪問。
英美法德等國家都能看出·這是中華民國對落後國家和弱小國家的拉攏,不過宋教仁此次主要的訪問目的就是解決中華民國的原材料進口問題。
這些國家都發現,中華民國有意將主要工業原材料都改為進口模式,以此來形成國際市場的資金迴圈。
因而受到了廣大各國的歡迎,基本上大部分被訪問的國家,都與中華民國簽訂了資源開採協議。
對於那些沒有資金,沒有技術的落後國家·中華民國借錢給他們修路、修港口,然後那些國家出口原材料到中國。
法國這時坐不住了,法國在非洲也有大量殖民地,更有大量礦產資源,這都是可以賣錢的啊!
於是法國也急匆匆的和中華民國展開了談判,雙方就礦產資源出口關稅,以及價格商定上進行了談判,很快參照英國與中華民國的條款·與法國簽訂了協議。
美國財團很早就明白,只是賣礦石賣原油,那是賺不了多少錢的。不過美國財團此時也在為雙方的進出口逆差而煩惱·但美國並不想出賣資源。
但是因為美國的很多工業產品遭到中華民國的衝擊,也讓美國的就業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所以美國zhèngfǔ此時難以抉擇。
不過對於中華民國來說,在與英法及世界各落後國家簽訂了資源開採協議和消除貿易逆差協議之後,多一個美國不多,少一個美國不少。
美國zhèngfǔ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解決辦法,直接提高對中華民國的商品關稅就行了,而雙方又離得比較遠一些,不像英法那樣,有大片殖民地受中華民國的威脅。
經過宋教仁的一番出訪之後·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世界,形成了一個新的國際市場格局。
即中華民國出口高階產品,中華民國附屬國出口低階產品,而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