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六十二章 決勝(續)

記錄下來,並且進行了一番排位,以確定他們的功勞大小。

排位第一的不是別人,而是如今駐守江陵的劉信。

此人在武義元年攻取嶽州一戰,武義二年攻取福建,武義三年與朱思勍一同領兵攻取潭洲,逼迫馬殷最終投降吳國,武義四年年底,也就是去年底領兵討伐虔州譚全播。

可以說吳國建國之後的大戰,除了這一次江陵之戰外,他基本上都參加了,功勳卓著,故而李承嗣將其排在首位。

而排在第二位的是王茂章,他的主要功勞是武義元年與李承嗣一同領兵攻取嶽州,以及這一次的江陵之戰,他在決戰中作為吳軍左翼統領,成功擊破對面的蜀軍,奠定了吳軍的勝局。

當然王茂章的資歷和威望也有一定的加成,再加上江陵一戰其身受重傷,今後都有可能難以領兵上陣,所以李承嗣最終才將其列為第二。

排在王茂章之後的,便是朱思勍、柴再用、李承鼎、呂師周、秦裴、侯瓚、周本等將領,這些人的功勞相差無幾,基本上都只參加了這些年的幾場大戰中的一場或者兩場,或者參加了其中的大戰,但僅僅擔任副將。

比如周本就只參加了福建一戰,朱思勍僅僅參加了攻取衡州和潭洲的一戰,而李承鼎之前雖然參加了幾次大戰,不過都是作為副將參與,等他成為都督之後,就只參與了前不久平定婺州叛亂的一戰。

除了對這些都督的功勞進行了一些介紹和排序外,後面又對米志誠、朱虔佑、李德成、司馬福等都指揮使的功勞進行排位。

不過這些都指揮使畢竟只是擔任副將,他們的功勞自然沒有那些都督們大,楊渥簡單看了一下也就沒有再過問。

在文書的最後,李承嗣又介紹了幾個表現突出的指揮使。

這其中就包括了去年才被正式任命為指揮使的劉崇景。

此人在去年攻佔潭洲的一戰中有不錯的表現,不過最為突出的卻是今年攻佔虔州的一戰。

在這場大戰中,因為譚全播的個人聲望,虔州百姓踴躍參加守城,使得虔州的防禦空前加強,吳軍雖然再三猛攻,卻始終不能攻破城池。

在此期間劉崇景多次親自領兵攻城,表現極為悍勇,所以才被李承嗣看中。

當然,若劉崇景沒有劉威這座靠山的話,李承嗣即便看中他,但也不會將他的名字加入到這份封賞名單中來。

看完整個文書後,楊渥沉吟了半晌,最後提筆將王茂章的封賞排在了首位,將劉信的排位放在了第二。

同時又提高了周本的排位,將其排在了第三位。

接著他又加入了朱瑾和郭崇韜、嚴可求三人的名字,並且將他們的排名與朱思勍、柴再用等人並列。

此外,還有許多將領的排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不過調整的力度並不大,總體上還是遵循了李承嗣原本的排序。

做完這些後,楊渥將文書發還給李承嗣,接著問道:“這份文書你看一下,然後給內閣諸學士發一份,讓他們討論一下,若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話,就按照這文書來進行封賞。”

“是,臣這就命人去抄錄。”李承嗣接過文書,粗略的掃了一眼,首先就看到了其中的擠出變化,不由得心中一驚。

將王茂章的排位放在第一,這一點李承嗣非常明白其中的意思,無非就是照顧王茂章這位功勳老臣罷了。

當年王茂章和楊渥二人就有不少交情,後面在消滅錢鏐和平定田覠之亂的過程中更是立下大功,尤其是王茂章在青州之戰裡大敗梁軍,名揚天下,是如今吳國聲威最濃的大將之一。

相比之下,劉信、柴再用等人雖然也建立了不少功勞,不過與王茂章相比還是差了一些。

當初楊渥還以為王茂章身子健朗,而且年紀又不大,所以沒有給他太高的封爵,好為今後立功留下封賞的空間。

不然以王茂章當年的功績,只怕成為國公也差不多了;不過那樣的話,王茂章接下來就只能在中樞待著,不能繼續領兵征戰,不然就可能出現功高不賞的情況,這顯然不是楊渥願意看到的。

但如今王茂章身受重傷,今後親自領兵打仗的機會都很渺茫,楊渥自然要將他以前的功勞考慮進去,對他進行最後的封賞。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劉信在這幾年內實際功勞要超過王茂章,但也只能屈居第二位。

除了王茂章的排位上升外,周本的排位也上升到第三,這就讓李承嗣有些驚訝了。

因為周本和王茂章在當年的功勞是差不多的,兩人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