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不同的一點是,這支軍隊同時又帶有募兵的特點,具體來說,士卒們要像普通民戶那樣繳納賦稅,並且沒有軍餉俸祿;不過在訓練或者作戰的時候,他們卻可以享受與禁軍將士相同的待遇。
這樣一來,就能以相對較少的成本維持一支較大規模的軍隊。
當然,保證西南安定的重任主要還是要依靠駐守當地的禁軍來完成,吳國不可能將三萬禁軍長期駐守在這裡,不過留下一支五千人的禁軍卻沒問題。
有一支五千人的禁軍作為核心力量,再配合一支戰力相對低一些,但規模卻大得多的軍隊,想來應該足夠維持穩定。
除了移民和駐軍外,要想保證當地安穩,還有另一個重要問題需要面對,那就是如何處理與西南土司的關係。
不管怎麼移民,西南地區的主要人口還是那些土司部族,漢人百姓只是少數,要想維持穩定,就不得不拉攏那些西南土司。
為此,楊渥決定仿照後世明朝的做法,對那些實力較強的部族進行分化拉攏,該封官的封官,該加爵的加爵,什麼指揮使、都指揮使的頭銜,都毫不吝嗇的賞賜下去。
同時又暗中挑動土司部族相互之間的矛盾,很快就讓那些土司部族倒向吳國一方。
這樣一來,
今後若是有土司部族起兵造反,當地官府除了動用當地駐軍外,還能調動其他土司的力量進行鎮壓,平息動『亂』的能力將大幅上升。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楊渥決定仿照後世明朝沐王府鎮守雲南的經驗,加封柴再用為鎮南將軍,改封黔國公,並許其世襲罔替,世代鎮守西南,處理與土司之間的關係。
這樣一來,一旦西南有事,就不需要從內地千里迢迢調兵,只需要黔國公出面調集土司的兵力,就可以平定動『亂』。
至於說後世的黔國公會不會因此在西南坐大,從而生出不臣之心,這就完全不必擔心了。
西南漢人數量稀少,蠻夷眾多,能夠保證安穩不出現動『亂』就是萬幸了,還想要依靠西南那點地盤起兵造反,這除非是穿越者開了金手指才有可能做到,普通人卻不可能辦到。
……
時間匆匆而過,武義十八年很快就已經過去。
對吳國來說,剛剛結束的這一年是大獲豐收的一年,吳國先是在年初以極為輕微的代價就將蜀國給滅了,接著到了年底,又非常順利的滅掉了大長和國。
一年之內連續滅掉兩國,將吳國的地盤向西南方擴充套件了何止數千裡,這麼巨大的收穫便是楊渥都有些難以置信。
不僅如此,當初盤踞湖南的楚王馬殷在投降吳國後,雖然交出了大部分領地,但依舊保留著辰州和敘州兩地,擁有一定的自主權,並且還維持著一支規模不小的軍隊,甚至對西南各地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等後來吳國北伐,一舉滅掉後梁,軍威震動四方後,馬殷深知天下大局已定,擔心楊渥接下來會對他動手,於是主動到洛陽去覲見楊渥。
楊渥稱帝時,他還與李茂貞、劉龑等人一同勸進,並且名字還排在勸進表的前列;等到楊渥稱帝后,直接加封他為楚國公,雖然不能世襲罔替,但也是一份殊榮。
而這幾年過去後,尤其是今年,吳國一舉滅掉前蜀,以及盤踞西南的大長和這兩個國家,讓馬殷更加感到震動。
如今的馬殷已經七十多歲了,感受著自己正一天天衰老,而他的幾個兒子又不爭氣,一看就不是保家之人,為了防止自己死後幾個兒子給家族帶來滅族大禍,馬殷最終決定上書楊渥,請求朝廷派官員來接收辰、敘二州,並且交出僅剩的軍隊。
對於馬殷的識時務之舉,楊渥自然樂見其成,他一面派人接收地盤和軍隊,一面給馬殷的幾個兒子加官進爵,到年底的時候,終於將這兩州徹底掌控在手中。
有了這兩州地盤,再加上之前施州、黔州等地已經被吳國奪取,吳國的勢力繼續向西南延伸,播州、磁州、遵義等各地土司,先後向吳國投降,很快就與不久前剛奪取的雲南連成一片。
這樣一來,至少在南方地區,吳國的地盤已經不比後世明朝要小了,甚至若是算上安南地區以及海外的領地,吳國的地盤比明朝還要更大一些。
當然,在北方的話,此時的吳國還遠遠不能與明朝相比,不過在南方徹底平定後,接下來吳國就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後唐。
……
當吳國在南方繼續擴充勢力,掌控的地盤大幅增加時,北方的後唐此時面臨的局勢卻有些不妙。
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