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名要求他親自來覲見,李茂貞若是敢說個不字,誰敢保證楊渥到時候不順勢發兵攻岐?以岐國如今的實力,連蜀國都打不過,想要抵抗吳國的進攻實在沒有希望。
既然如此,還不如老老實實的前往長安,雖說會落下面子,但總比惹惱楊渥導致岐、吳兩家開戰的好。
當然,考慮到李茂貞的爵位畢竟是岐王,且楊渥目前還沒有稱帝,所以在給李茂貞的詔令中,楊渥還是說得比較客氣的,只是說邀請他一同來長安祭拜唐高祖、太宗,這也算給他保留了一些面子。
而對韓洙、李仁福等人,自然沒有這麼客氣,直接便說讓他們前來覲見。
二月初,楊渥先率領百官在洛陽城郊外的和陵舉行盛大典禮,祭拜唐昭宗。
唐昭宗在唐朝的歷史功績雖然遠遠比不上高祖、太宗,但他身為唐朝最後一個正統皇帝,且自身在沒有失德的情況下遭到朱溫弒殺,天下間同情和懷念他的人還是很多的。
如今楊渥公開祭拜唐昭宗,宣佈自己已經剿滅偽梁,為大唐復仇的訊息,也算給天下人一個正式的交代。
之後不久,在五千羽林軍,五千驍騎軍,十餘萬禁軍組成的大軍護衛下,楊渥偕同王后、太子、宗室百官等,一路浩浩『蕩』『蕩』向長安進發,於二月底正式抵達長安。
長安經過唐末戰『亂』之後早已殘破,尤其是朱溫征討李茂貞後,直接一把火將隋唐長安城給焚燬了,所以此時的長安城其實是後梁時期重新建造的,不管是城池的規模還是氣度,都遠遠無法與之前那座氣象恢弘的長安城相比。
當楊渥抵達長安時,先行一步的岐王李茂貞在三千步騎軍的護衛下已經提前抵達了,得知楊渥到達的訊息後,他親自與吳軍駐守關中的統領柴再用一起出城迎接。
雖說李茂貞如今已經臣服於吳國,但考慮到他的巨大影響力,以及他的爵位、輩分等,楊渥還是給了他極大的尊重。
所以在與李茂貞會面時,楊渥對他執晚輩之禮,口稱叔父,算是給足了面子。
而李茂貞也知道自己的實力與吳國相比實在差的太遠,所以在楊渥面前也不敢倚老賣老,而是恭恭敬敬的執臣下之禮。
見李茂貞如此識趣,楊渥自然樂得加以安撫,當即便表示鳳翔節度使之位乃是昭宗所冊立,如今歸屬於岐王李茂貞,將來也必然會由其長子李從儼繼承,不會收歸朝廷管轄。
他又不是傻子,對於李茂貞這種主動臣服的藩鎮,能用一個承諾就將其安撫住,自然比動刀兵來得輕鬆。
如今天下依舊不臣服吳國的勢力還很多,當然應該先對付那些勢力再說。
至於將來,若真是天下一統了,想要對付剩下的這些藩鎮,難道還找不到藉口不成?
更何況李從儼心向吳國,即便讓其接位,只要將來『操』作得當,還是有機會在不動刀兵的情況下將其徹底收復的。
接下來不久,朔方節度使韓洙和定難節度使李仁福等人也都先後抵達,親自覲見楊渥。
這幾個節度使論起威望地位來,顯然遠不能與岐王李茂貞相比,而且他們也沒有多大野心,只求保住自己現有的地盤就行,對於中原王朝,則向來採取事大的原則。
當初後梁勢大,他們便臣服後梁;等吳國滅掉後梁,他們便立即遣使臣服吳國。
對於這些藩鎮,楊渥目前同樣沒有太多精力去對付他們,所以只要他們乖乖臣服,他也對他們做出了承諾,許諾他們將來可以將節度使之位傳諸子孫。
得到這樣的承諾後,不管心裡面信還是不信,這些節帥們總算放心不少,一個個都表示願意為吳國朝廷鎮守邊疆,抵禦外敵等。
李仁福更是主動站出來說,自己願意出兵助朝廷大軍攻打晉國,為吳王分憂。
這樣的提議,若是一般人肯定會欣然答應,但楊渥對李仁福卻是極為警惕。
畢竟後世人都知道,定難節度使最後將會發展壯大,成為後來讓宋朝頭痛不已的西夏國。
如今李仁福雖然臣服自己,又主動提出來願意派兵相助,但誰能保證他不是想趁機擴大地盤呢?到時候若是他在戰場上立了功勞,若是不賞或者賞賜不足的話,又難免讓人詬病;而若是多加賞賜的話,又會讓李仁福坐大。
所以楊渥思考之後,只說對他的忠心表示讚賞,自己會慎重考慮他的提議,卻沒有當即答應下來。
接著,楊渥親自前往高祖、太宗的陵前進行祭拜,王后、太子、宗室百官,以及李茂貞、李仁福、韓洙等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