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楊渥所處戰場以南八里,此時趙在禮的心既充滿著興奮,又填塞著惱怒。請百度搜尋
讓他感到興奮的是,他統領的銀槍效節軍在短短一個時辰不到的時間內,擊潰了吳軍一萬五千大軍,斬殺敵軍不可計數,而自身的傷亡卻極為輕微,甚至還不到一百人。
這樣重大的勝利,是趙在禮在渡河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
當初聽到李存勖的渡河作戰計劃時,其他將領如石敬瑭、李紹榮等,心都很激動,對這個計劃大為贊同;但趙在禮卻不同,他那時對這個計劃是非常擔憂的。
畢竟過去一年多與吳軍的交戰經歷可以看出來,吳軍的實力不是吹出來的,他們能夠消滅後梁等,一統黃河以南地區,憑藉不僅是優秀的戰略,更是憑藉強大的軍力。
在兵力遠遠不如對方,而將士的質量又相差不多的情形下,卻想著來一場破釜沉舟的戰鬥,寄希望於突襲取勝,趙在禮覺得這未免太冒險了。
但如今看來,李存勖的設想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他們現在的確看到了勝利的可能。
這讓趙在禮不得不感嘆:“大王是大王,而我卻只能做個普通將領,果然是有差距啊!”
不過除了感到得意以外,趙在禮同時還感到非常惱怒。
當他擊潰吳軍主力後,他沒有過多糾纏,只留下配合他進攻的那一千騎兵繼續追擊敵軍潰兵,而他自己則率領銀槍效節軍的主力打掃戰場,準備稍事休息後便去支援李存勖。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僅僅過了不到半個時辰,有訊息傳來說,負責追擊敵軍的那支騎兵部隊遭到伏擊,士卒折損大半。
這個訊息讓趙在禮大吃一驚,“難道說吳軍援軍已經抵達了嗎?若是這樣的話,倒是不能急著趕去支援大王,必須先搞清楚這邊的情況再說。”
好在,從逃回來計程車卒那裡,趙在禮得到具體的訊息,原來伏擊他們的並不是吳軍的援軍,而是之前被他們擊潰的潰兵。
李德誠作為吳軍後軍統帥,當大軍遭到突襲而陷入崩潰時,不管是誰都難以挽回敗局,所以他在見大勢已去後,當機立斷率領當時尚算完整的兩千多人撤出了戰場,退到一片樹林裡休整。
在那裡,他們又陸續收攏了一些潰兵,使得整個兵力達到三千多人。
這時,經歷了一場慘敗之後,將士們士氣極為低落,對敵軍充滿恐懼,所以不少部將都認為,現在應該立即撤退,先返回平陰休整後再做打算。
不過這個提議卻被李德誠堅決拒絕了。
在李德誠看來,他身為統兵大將,負責統領後軍,卻遭逢如此慘敗,已經無顏面對吳王,若是現在什麼都不做狼狽逃回去,那麼今後他一輩子都會抬不起頭。
更重要的是,他相信敵軍不會僅僅突襲後軍,軍也一定遭到敵軍的突襲,而以他對楊渥的瞭解,他認為楊渥肯定不會被輕易擊潰,或許此時軍正在與晉軍主力激戰。
那麼這時候,他這支“潰軍”的作用極為重要了。
若是他什麼都不做,放任銀槍效節軍前去圍攻軍,結果很可能是毀滅『性』的;反過來,若是他設法牽制住銀槍效節軍,為軍爭取時間,那麼他還能將功贖罪。
所以,在“贖罪”這個念頭的支撐下,李德誠最終沒有選擇撤退,而是決定反攻。
恰好在這時候,敵軍的追兵到了。
有道是“逢林莫入”,在沒有搞清楚樹林裡面的情況前,任何合格的將領都不會輕易將手下帶入樹林裡面去,因為那裡有可能遭到敵軍伏擊。
而對於追擊的那支敵軍騎兵來說,騎兵在樹林裡往往會受到影響,因為樹木的阻擋,戰馬無法將速度優勢發揮起來,這樣一來,他們在樹林裡反而容易遭到圍攻。
所以若不是必要,騎兵一般很少在樹林裡作戰。
然而眼前他們僅僅是追擊潰兵而已,那位騎兵統領想當然的認為不會有什麼危險,所以徑直進入了樹林,結果遭到李德誠的伏擊,士卒傷亡慘重。
得到這個訊息後,趙在禮心惱怒,卻又不得不停下來,準備先徹底擊潰敵軍後再去支援李存勖。
然而接下來他的遭遇卻讓他快氣瘋了。
當他率領大軍去攻打樹林時,經過仔細小心的搜尋,廢了很長的時間,最後卻發現,敵軍竟然早離開了。
一番搜尋未能找到敵軍蹤影后,趙在禮決心不管這支敵軍,先去圍攻吳軍軍再說。
據說吳王楊渥在敵軍軍坐鎮指揮,若是能擊潰敵軍軍,擊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