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農民的破產和全國土地的集中。
我們都知道,因為張居正取消實物稅實行貨幣稅的政策,使得佔中國社會絕大多數的農民在納稅的過程中必須向國家上繳白銀這種貴金屬貨幣。可問題是,農民手中並沒有白銀,白銀基本都掌握在地主手中。
在這種情況下,本身就已經深受地主經濟剝削的農民,不得不進一步的接受把持著經濟,從事商業活動的地主們更深層次的剝削。
受地主的剝削,在秋收的時候把糧食低價賣給地主換取白銀納稅,然後在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又要向地主借去高利貸。糧食變白銀,白銀再變糧食,經過掌握著白銀的地主和地主階級出身的商人的雙重剝削,大量的農民在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下開始全面破產。
地主階級透過手裡的白銀和手中把持的商業毛衣,不斷的透過剝削農民獲得超額利潤。可是,這些人被稱為地主階級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不會把透過經濟和政治手段獲取的利潤投入到社會生產的過程中。
地主們不斷的吞併農民的土地使得整個大明朝的土地高度集中,與此同時,他們又把那些白銀貨幣變成銀冬瓜、銀西瓜放進地窖里長毛。
地主們的這種行動,無論是對於農民來說,還是對於國家來說,都是具有絕對性危害的。
地主們能夠成為大地主,本身就是因為他們和他們的子弟能夠透過科舉考試的手段當官。一旦他們成了大明朝的官員之後,他們就可以憑藉他們的政治地位免除國家的稅收。也就是說,這些官僚地主掌握的土地越多,國家的財政收入就越少。
地主們逃稅和集中土地的同時,並沒有把資金用到擴大生產的過程中去,這就導致了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那些因為土地兼併而大量破產的農民滿足了明朝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的各種工坊勞動力需求之後,因為沒有足夠的工作崗位大量的成為沒法生存的流民。
沒有土地,沒有工作,什麼也沒有的破產農民一旦大量的出現在了社會上,那麼階級矛盾的爆發就成了一種必然的結果。
當代表了國家利益的皇帝無法和代表了利益既得集團的官僚集團對抗的時候,當土地大量集中到代表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官僚集團手中的時候,當政府財政在道貌岸然的文官們嘶聲力竭的“不可與民爭利”的叫囂聲中走向破產的時候,明王朝就已經進入了倒計時的階段了。
。。。時空之門1619
———————————————————————————————
第294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1。。。
。。。
第295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2
在原本的時空裡,崇禎皇帝的上臺,使得一直努力維持國家財政正常運轉的魏忠賢集團崩潰。【】自此之後,在大明朝的政治版圖裡,能夠和代表既得利益集團的官僚集團相抗衡的政治勢力就徹底的消失了。
因為國家財政全面走向崩潰,自負盈虧的軍閥集團出現的同時,因為失去了國家財政撥款,原本的大明朝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李自成下崗了。(李自成先當驛卒,後當邊軍,算是純粹的大明朝的體制中人。畢竟這兩個工作都是享受國家撥款的。)必然和偶然的結合使得這個人成了給大明朝掘墓的領頭人。
王書輝當年在讀到李自成生平的時候,還比較戲謔的想到:滅亡了大明朝的人,居然是原本大明朝體制內的人物。不過他很快就對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寒而慄了。
在沒有王書輝和復興黨的存在的原時空裡,大明朝經歷了經濟危機財政破產之後,因為激烈的階級矛盾走向了滅亡。
然而在本時空裡,有了王書輝的出現和復興黨的崛起,實際上大明朝的經濟危機更加的嚴重了。
所謂“湖廣熟,天下足”。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全中國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從江南地區轉移到了湖廣地區。
大家要看明白了,之所以“湖廣熟,天下足”的原因,不單單是因為湖南和湖北地區的糧食產量高。更主要的原因是,湖廣地區生產的大量糧食,是可以透過市場流通的商品糧。
在明朝以前,中國最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在江南地區。那個時候講究的是“蘇常熟,天下足”。
但是,隨著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大量繁衍,一方面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開始從糧食生產轉變為經濟作物生產。(到嘉靖年間,僅僅是為了滿足一個官方機構江南織造局的絲綢生產,就需要江南地區的幾府十幾縣進行“改稻為桑”,從生產糧食轉變為種植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