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1部分

在他剛剛看完《軍國民篇》之後,蔡鍔就到了。

一身英挺的軍校生制服的蔡鍔見到了孫綱,端正肅立,給了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孫綱趕緊迎上去,請他坐下。

蔡鍔來之前孫綱就已經知道了,他現在正在保定軍校就讀,在軍情總處找到他之後,他知道是孫綱想見他,就請假風塵僕僕地趕來了。

雖然現在按照級別,他完全受得起蔡鍔的敬禮,但在內心深處,他還是感覺有些慚愧的。

眼前的蔡鍔和電影裡的形象完全不一樣,身形略顯瘦弱,但眉宇間卻有一種自然英武之氣,而他的談吐很是文雅,孫綱在心裡暗暗稱奇,感覺他將來肯定也是象周瑜一樣的儒將一類的人物。

由於後世對蔡鍔的景仰已經根深蒂固,因此孫綱是抱著求教的目的和蔡探討他在《軍國民篇》裡所講的關於國民性的問題,蔡鍔來見孫綱本來還懷有一絲忐忑,但現在看到這個比自己大不了幾歲的軍務部長居然這麼好說話,拘謹之意很快就一掃而光,兩個人隨即開始象多年不見的好朋友一樣熱烈的討論了起來。

孫綱向蔡鍔談起他在文章裡寫的關於“陶鑄國魂”的問題,關於“國魂”具體是什麼,蔡鍔在文中並沒有說明,實際上蔡鍔也只是籠統地指出“國魂,淵源於歷史,生於時勢,有哲人以鼓鑄之,有英傑以保護之,有時代以涵養之,乃達含弘光大之域。

然其得之也。非一日而以漸。其得之艱。則失之也亦匪矣。是以有自國民之流血得之焉。有自偉人之血淚得之焉。有因人種天然之優勝力而自生焉”。想要具體說明地話。恐怕就要困難多了。

孫綱和蔡鍔以這個“國魂”地論題為引子。進行了旁徵博引地討論。孫綱“淵博”地學識讓蔡鍔大吃一驚。而蔡鍔對中國國民性問題地獨特見解也讓孫綱深受啟。

蔡鍔告訴孫綱。國民性地問題其實是內在於“民族主義”地一個問題。正是有了“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地存在。“國民”才得以現。現代民族國家地“國民”除了應具備健康地體魄以外。更應該具備健全地精神。

蔡鍔曾經和梁啟超探討過關於中國人地國民性問題。他們都一致認為。中國人缺乏民族主義精神、獨立自由地意志和公共精神。蔡鍔認為這些缺點是中國向“現代民族國家”過渡地主要障礙。

現在地華夏共和國。雖然已經在心理上得到了中國人民地廣泛認同。但蔡鍔認為。華夏共和國地基礎其實並不牢固。

蔡鍔指出。目前中國各階層民眾好多是為了一個“利”字而聚集在華夏共和國地龍旗之下。中國各階層民眾現在還不是真正意義上地現代“國民”。一旦這個“利”不能保證。華夏共和國就可能失去存在地基礎。最後在內因和外力外國入侵地雙重作用下轟然倒塌。

蔡鍔說,一個國家國民的國民性的影響是十分廣泛的,國民素質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強盛,國家政治制度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國民和國家的“共同達”,而“國民”和“國家”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作用:“夫以國家而使國民得其安全達,又以國民而使國家得其安全達,此為國家政體之目的。若偏重於國家,則必減少國民之幸福;若偏重於國民,又必搖動國家之根本。究之一方之

達亦不可得,遑論二。故惟有並重,而無可偏歧

蔡鍔認為,中國的國民性必須經過改造才能適應目前新時代“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需要,也就是說,國民性的改造是進行政治制度改革和建設民族國家的基礎性條件。“目前規制未全備,民智尚未大開,若操切從事,塗飾空文,何以對國民而昭大信?”

中國現在的情況,正好處於“除舊佈新”的關鍵時期,如果忽視國民性改造的問題,中國的各方面改革仍將陷入倒退,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能由表及裡”,終將無濟於事。

孫綱對蔡鍔的看法表示了贊同。

他畢竟是從後世穿越來的,關於這個“國民性”的問題,他深深地知道,即使是在後世,也並沒有解決好。

梁啟超就和孫綱說過,“今日世界之競爭,不在‘國家’而在‘國民’。”可謂至哉斯言。

在真正的“大同世界”出現之前,這句話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蔡鍔還認為,應該把“國家”塑造成為“國民”身體和精神忠誠的唯一物件,其最終目的,是要達到“全民皆兵”的狀態,希望透過國民身體、精神與生活方式“軍事化”的形式,來重振中國在世界上的競爭能力,使中國擺脫亡國的現實危險。

蔡鍔指出,在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