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1部分

是吏部的事,再至於糧食押解入京,還是和戶部沒有什麼關係,那是漕運總督衙門的事。

整個徵糧徵稅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朝廷總動員,戶部的職責不過是詢問,不過是提議,不過是入庫而已。

之所以如此,其實也很容易理解,畢竟這個時代組織能力有限,單憑一個戶部衙門,是絕不可能完成一項這麼大的工程的。

可是現在,徐大人的意思似乎是戶部自己單幹。

理由嘛,是現成的,一方面徵商稅比徵糧稅更復雜。但是又更容易一些。

複雜之處就是在於,如何開徵。徵收多少,若是沒有一套規矩。就可能竭澤而漁,最後各地苦不堪言。而地方官龍蛇混雜,且又不夠專業,靠他們開徵商稅,天知道最後會鬧出多少弊案了。徵個官糧都是如此,更別提這些真金白銀了。

到時幾乎可以想象,一些地方官窮兇極惡,開了這個口子之後,以這個名目任意攤派。接著無數工坊破產,最後的結果就是,朝廷和商賈都吃了虧,倒是便宜了這些地方官吏。

而說它容易,是因為開徵的是雪花花的紋銀,而不是官糧,徵收的範圍要小得多,因此,就算不用地方官吏協助。戶部自己搭個臺子,照樣能登臺唱戲。

徵稅自己來,押解自己來,監督也自己來。甚至錢糧的動用,還有未來錢糧的流向,這位徐大人都已經想好了。徐部堂這分明是包產到戶的節奏,想另立內閣。

既然要跟著徐部堂單幹。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是權。二是錢,傻子都曉得,一旦如此,戶部這邊的權利將達到頂峰,甚至要遠超吏部,有了權,又有了錢,想不發財可能嗎?

大家稍一琢磨,頓悟了,這事可以辦。

可是新的討論又出現了,既然要單幹,把其他各部甩開,內閣會同意嗎?只怕是豬都知道,內閣絕不會同意,內閣也不傻,不可能放任戶部如此做,縱然你有一千個一萬個理由,這些理由俱都是血淋淋的現實,而且戶部這麼做,顯然更加合適國家的發展,對朝廷也極為有利,可是單憑要權這一條,內閣就有足夠的理由完全否決。

這其實就是立場的問題,內閣的立場在於掌控一切,而現在站在戶部的立場,想要成為真正的戶部,將財政大權攬在手裡,只怕比登天還難。

吳謙的公房裡,聚集了很多的官員,吳謙在戶部幹了七年,從郎中升任的右侍郎,在戶部人脈廣泛,再加上張春倒了,大家自然而然,都想聽聽他的意思。

“老夫以為,徐部堂的倡議還是很好的,為何會有這麼多的亂象?老夫就說幾個吧,比如這徵糧,戶部只是負責入庫、清點,說白了,就是個管家,到底如何徵,徵多少錢糧,戶部卻是說不上話,諸位看看,現在的結果就是,這邊要賑濟,那邊要撥餉銀,收上來的是三百萬,花出去的卻有七百萬,八百萬,甚至上千萬。咱們是巧婦,沒有說話的份,只能憑著內閣的決斷執行,可是國庫空了,調撥不出錢糧來,最後又是戶部的錯。戶部的干係本就非同小可,這種非同小可的事,該做主的做不了主,可是該擔的干係卻是一點都拉不下,往年的時候,老夫看到前幾任尚書每日做的事就是和內閣還有各部還有監寺們爭辯,為的就是爭取少花點銀子,可是結果如何?該花的還是花了。現在還欠了一大屁股的債。”

“說來說去,只有一個問題,就是收支不能做主,徵收的時候,地方的官吏巴不得能少徵就少徵一些,多出來的,好中飽他們的私囊。可是支出的時候,無論是內閣還是各部,又巴不得能多支出多少就多支出多少,他們要辦大事嘛,有多少銀子辦多大的事,要辦大事,要把事辦好,銀子不夠怎麼成。徐部堂的一席話,倒是讓老夫覺得有那麼點意思,戶部畢竟是專門算賬的,如何開支,得戶部自己做主,唯有做了主,才能解決當下的諸多問題,讓那些滿腦子地方政績的地方官來徵稅,讓那些要辦大事的大人們來想著如何花銷,遲早,這國庫要垮了。”

吳謙侃侃而談,音量很大,他不嫌別人聽不到,就怕有心人聽不到,這些話犯忌諱,甚至若是被內閣聽了去,只怕他的仕途也要慘淡。

不過吳謙本來就不如張春一樣得到內閣大佬們的青睞,而眼下徐謙坐掌戶部,看他今日的實力,原本還在左右搖擺的吳謙,此時已經下定了決心,跟著徐部堂一條道走到黑了。

其實他也是迫不得已,若是這時候,內閣的人讓自己來做戶部的釘子,效仿張春一般來給徐謙難堪,自己答應不答應,答應下來就要被徐謙拍死,不答應內閣就認為自己是徐謙的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