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9部分

是一敗塗地——他們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還是借鑑的天竺文,而且掌握的人也非常有限,在泱泱大漢汗牛充棟的典籍面前,他們只剩下從心底上的泛起的自卑。

張昭略微一解釋,劉熙也明白了。當然了,他的理解和孫紹他們的略有偏差,孫紹是想從心理上征服扶南人,至少要瓦解他們的牴觸意識,而劉熙想到的卻是他能夠藉此機會實現夫子當然有教無類的願望,夫子只是教不同階層的學生,而我卻是在教育早在夫子以前就成了蠻人的炎黃子孫,挽救他們失落的靈魂,這是多麼偉大的事業啊。

劉熙欣然允諾,並興致勃勃的規劃起如何教育扶南人,當然先要教他們認字,當然是認漢字,那四不像的扶南文字滾一邊去,堂堂的炎黃子孫,居然要用天竺的文字,實在是太丟人了。

不過劉熙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陸績在列出所需費用的時候,用的是一種他沒見過的文字,一問才知道,這正是他看不起的天竺文字,專門用來記數的。

劉熙很不高興,你一邊要我去傳播先進的漢文化,清除天竺對扶南的影響,一邊卻在使用天竺的文字,這不是左手打右手嗎?

劉熙所說的天竺文字就是後世所說的阿拉伯數字。這和孫紹無關,是道學院研究數學的趙爽從商人們那裡學來的,覺得用來記數很方便,就開始採用了。孫紹第一次見到的時候也是吃了一驚,不過他對趙爽這種包容的思想十分欣賞,所以就在官府相關部門也開始推廣使用,一直沒有人說什麼不好,沒想到劉熙卻提出了這個問題。不過,他沒有就這個問題和劉熙進行辯論,這種有關正宗的論題需要引經據典,他不是劉熙這種大學者的對手,還是交給陸績去吧,反正以劉熙一人之力,已經不可能阻止這種天竺文字的使用。

結果劉熙和陸績兩人辯了半天,誰也沒說服誰,只能不了了之。劉熙接受了去扶南國講學的任務,自去準備。張昭閒得發慌,向孫紹請令。孫紹詢問了他的意願,最後給他安排了一個差事,劉熙去扶南,你去南洋考察吧,我聽人說南洋那裡有不少蠻夷,他們住在一個個與世隔絕的海島上,別說文字了,連說話都和鳥叫差不多。老師你學問這麼好,治理一州一郡的太屈才了,應該和成國先生一樣教化天下。

張昭正有些妒嫉劉熙呢,一聽這個建議十分高興,孫紹隨即安排了一支千人的艦隊,由他信任的偏將軍鄧艾率領,護送張昭宣化南洋,張昭的頭銜很威風,大漢越國南洋宣化正使,鄧艾是宣化副使。既然是宣化而不是武力征服,那麼商人自然是免不了的,先以利誘,後以文化,再不聽話的,那就只能征服了,軟硬兼施,這才是文武之道,先禮後兵,方是大國本色——有禮無兵的傻*做法,不是孫紹的作風,孫紹雖然不是窮兵黷武之輩,可也不是拿錢買虛名的良善之人,下南洋可不是僅僅為了萬國來朝的太平局面,就算不能拓土千里,至少也要壟斷南洋的貿易,要不然這一仗豈不是白打了?

鄧艾離開之前,特地請見,在仔細詢問了宣化南洋的宗旨之後,鄧艾談到了扶南國的問題。

“大王,臣覺得範蔓並非真心請和,他在施緩兵之計。他是主軍,我軍是客軍,利速戰不利持久,範蔓久經沙場,他不會看不出這一點。”

孫紹笑笑:“你繼續說。”

鄧艾受到鼓勵,繼續分析道,他的口吃最近有所改進,但是還是不能快,只能慢慢的說,聽起來讓人覺得他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扶南與日南之間隔著長山,長山林深葉茂,我們對地形不熟,深入長山等於自取死路,所以從長山攻入扶南的可能性不大。我軍水師佔優勢,但是水師人數有限,一旦上了岸,攻城拔寨也會威力大減,如果不上岸,又無奈範蔓何,範蔓如果執意堅守不出,我軍缺乏有效的攻擊手段,必將陷入困境,所以,如何儘快把範蔓的主力引出來,並在海上殲滅之,就成了能否克敵致勝的重中之重……”

孫紹連連點頭,和鄧艾談了大半夜,最後才對鄧艾說:“士載,好好珍惜這次宣化南洋的機會,我等你載譽歸來,成為我手中最鋒利的戰刀之一。”

鄧艾感激不盡,拜別而去。

範尋在林邑檢視了幾天,覺得基本上已經掌握了越國的虛實,這才向孫紹告別。孫紹聽了他的恭維之後,露出非常滿意的表情,他重新擬定了合約,又建議和扶南國進行文化交流,增進友誼,當然了,這前提是扶南國有誠意進行談判,如果出現學者被殺這種事,那可就不是商人被殺這麼好解決了。

範尋雖然對孫紹的說法不以為然——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