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擺脫四書五經的範圍,針對時事,而且文體不限。
另外只靠科舉取士,顯然是選拔的範圍太小了,而且選拔的多為綜合人材,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因此商毅認為,可以引用後世的公務員考試製度,開設經濟特科,既由各部門自己出俱考題,招收各部門各需要的專業技術員,比如外交部可以考外語,建設部考土木土程建築技術,財政部考數學等等,這樣就給在專業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人一道出路,也可以做為對科舉的一項補充。
而且現在改變科舉的內容形式,有幾個好處:一是數學、物理、天文等這些自然科目,在商毅制定的教育糸統中,己經開始普及實施,在大部份地方,都己經超過二三年時間,儘管也遭到過一些抵制,但大多數地方還是基本接受下來。因此也有相當的基礎,同時南京政府也不會馬上舉行科舉,學孑們都還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
另外,也是重要的一點,就是商毅是建立的新朝,在王朝的興建之初,為了表現與舊朝的不同,或是吸取舊朝的教訓,對方面制度做出一些改進,也是完全合理的事情,而且甴於年年戰亂,南方的科舉己經中斷了七八年,清廷雖然己經開科取士,但也只是侷限於北方地區,但也只舉行了一次科考,同樣被中斷了,因此在這個時候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時機正當好,遇到的阻力也會小得多。
王夫之、李巖等人都是參加過科舉,但對科舉的弊端,多少也都有一定的瞭解。其實在明末的時候,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的有識學者,對中國的思想文化都進行過全面的反思,科舉制度也在反思的範圍之內,雖然他們未必有商毅看得那麼透澈,畢竟商毅比他們多了三百六七十年的見識,但他們也都認為,科舉並不能一味只考道德文章,而是應該以經世致用、匡時濟民,以治事救世,有益於國家為務。
因此對商毅提用的,文章的命題、內容應該擺脫四書五經的範圍,針對時事,而且文體不限。王夫之極為贊同,但對商毅要求加入數學、物理、天文這些自然科目,王夫之還有一定的異議,儘管王夫之也認為,數學、物理、天文這些自然科目,確實都是於民生國計的有用之學,但畢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還是認為這些自然科目並非主流,只是傍枝,如果在科舉中考這裡內容,也未免有些不合適。
另外引入評分制,就容易造成偏科現像,畢競全才難得,有人的文章做得一塌糊塗,但自然科目的分數卻很高,而有人的文章做得才華橫溢,但卻因為自然科目不好而落榜,這些都未免都有失公平。
不過商毅提出開設經濟特科這一點,王夫之到是頗覺新奇,但卻認為十分有用,因為自隨唐以來,歷代王朝都在中央設立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全國的事務,商毅更是將其細分成十二個部門,而每一個部門都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材,在明朝的時候,就曾鬧過戶部算錯帳的笑話,因此僅僅依靠科舉取士,很難滿足各部門的專業需求。商毅建議開設經濟特科,完全可以彌補這一缺陷,也確實能夠人盡其材,物盡其用。
因此王夫之認為,不如把數學、物理、天文這些自然科目,都列入到經濟特科裡面去,而正式的科舉,還是以應試作文為主,而文章的命題、內容可以按照商毅的意見,放開內容,針對時事。
但商毅則堅持認為,自然科學是任何學問的基礎,本質上就是經世致用、匡時濟民之學,雖然說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成為專業技術的精材,但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學常識,還是應該掌握,說簡單一點,如果一個人不會基本的數學知識,基本的物理常識,常見的天文知識等等,又如何如制定對國家有用的政策,因此在科舉中引進一定份量的自然科學題目,是完全有必要的。另外商毅也知道,只有把自然科目的內容加入科舉,才會逼得讀書人去學,那怕是填鴨式的死記硬背,也能普及基本的自然知識,至少在現階段,也算是一個進步。
不過商毅也承認,王夫之的考慮也有道理,畢竟傳統的習慣不是一下子就容易改過來,科舉是以論策文章優略來評定取士,己經維持了一千餘年,因此商毅也修正了自己的構想,可以將料舉分成兩部份,把自然科目和論策文章分開來考,自然科目必須要合格,而科舉的排名,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等的選定,還是根據文章的優劣來評定。
見商毅己經做出了一定的讓步,王夫之也不好在多說什麼,而且商毅這樣的安排,也不算不合理,雖然科舉是以論策文章為主,但並不是只考文章,也會考一些其他內容,在唐宋的時候,還會考詩賦,帖經、墨義等等,因此將自然科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