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袞雖然不懂海戰,但對現在火炮的威力,還是十分清楚的,雖然一開始被李杜國忽悠得有一些頭腦發熱,但多爾袞畢竟不是楞頭青,不會這麼輕易就相信任何人說的話,而鄭芝龍所說活,也不無道理,因為龜甲船真正的厲害就是防禦力,在現在的火炮威力下,龜甲船的護壁,還能發揮多大的優勢,還真不好說,一但護壁的作用大減,那麼這種龜甲船其實也就沒有多大的用處了。
第二一三章 龜甲船(下)
見多爾袞又陷入了沉思,李杜國也不禁有些著急,雖然他是朝鮮的全羅道左水軍節度使,但朝鮮很早就開始閉關鎖國,不與外界來往,因此朝鮮的海洋觀念其實出清廷高出不了多少,李杜國的海洋認識,也就僅限於在朝鮮沿海巡視,對世界帆船和海戰和發展變化也幾乎一無所知,對所謂西洋大海船也只當是一個傳說。
但朝鮮好不容易才出了一個軍事天材,全國上下對其自然十分推崇,說李舜臣是全民偶像,也不為過,因此李舜臣死後,在朝鮮幾乎成為一個半神似的存在,而李舜臣的海戰思想,戰術、使用的戰船,當然也被奉為最權威的精典,根本就無人敢質疑。
李杜國作為李舜臣的重孫,對祖上的輝煌業績當然也是推崇倍至,而達到一種盲目相信的地步,在朝鮮別說有人敢否定李舜臣,就是有人提一點不同的意見,李杜國都會拔劍和他決鬥,而鄭芝龍這一席話,難聽得說,是把李舜臣貶得一錢不值,李杜國當然不能接受,不過當著多爾袞的面,他還不敢向鄭芝龍提出決鬥,只好道:“龜甲船的威力,豈是如鄭將軍所說。而且龜甲船上,同樣也可以放置火炮,雙方同以火炮對決,但龜甲船的防禦力更強一些,自然也更厲害一些。”
鄭芝龍把該說的都說了,也懶得和他爭一些細枝末節,只是道:“攝政王,海軍戰船關係重大,還請攝政王三思。”
多爾袞道:“如果不用龜甲船,我們現在能夠造出什麼船來。”
鄭芝龍道:“臣己經想過,我大清缺少造船工匠,應該到南方去聘用,雖然浙江、福建都不可行,但�1�7東亦有不少造船的能工。”
多爾袞心中一動,這到是個好辦法,不管怎麼說,廣東的尚可喜還是和清廷近一些,如果找他幫忙,確實可以從廣東調一批造船工匠過來。相信這一點小忙,尚可喜是不會拒絕的。
這時鄭芝龍又道:“還有就是紅夷毛人善造大船,商家軍的海船,多是照紅夷毛人的大船仿製,因此唯有請紅夷毛人相助造船,方才能與商家軍的水軍相抗。臣昔日在南方,與紅夷毛人素有來往,也可以為大清穿線引橋,與紅夷毛人聯糸。”
多爾袞還沒有說話,李杜國己道:“攝政王,外臣素聞紅夷毛族仍是蠻荒犬夷之輩,不通禮議,不聞王教,茹毛飲血,人輪顛倒,而大清仍天朝上國,禮儀之邦,又豈能與紅夷毛族通好。”
鄭芝龍聽了,也不僅又好氣又好笑,搖了搖頭;道:“紅夷毛仍是我們的通欲叫法,其國名尼徳蘭,仍是泰西諸國中一國,離中國數十萬裡,彼國體制風俗,雖與中華大為炯異,但亦立國千年,怎能說是蠻荒之輩,你的見識短淺,一葉蔽目,不過是井底之蛙,又豈知天下之大。”
李杜國“哼”了一聲,道:“全是一派荒謬之言,天下雖大,但除中華之外,又豈有他國。鄭將軍故意說其離中國十數萬裡,不過是讓人無法查證罷了。”因為見多爾袞並沒有制止自己和鄭芝龍爭辯,李杜國也不由膽大了一些,言語之間,也帶有一些不敬之言。
不過見李杜國這樣近乎強辯的否定海外的一切,鄭芝龍也覺得沒法再和他說下去了,只好看向多爾袞,聽他來裁斷清廷本身就是一個落後民族,在入關之後,雖然以中華正統自居,而且也處處標榜自己是禮儀之邦,最怕就是別人說自己蠻荒夷狄之族,這也是所有暴發戶的心態,有了幾個錢之後,就想裝貴族,玩底蘊,因此對李杜國所說的話,多爾袞在心裡也有幾分贊同。
但多爾袞畢竟不是腐儒,而且北京還有一些傳教士,對紅夷毛人到有一些耳聞,當然也知道紅夷毛人在一些所謂奇yin技巧方面,確實比中國強。別的不說,就是紅衣大炮,就是紅夷毛人傳入中國的。
其實最初的紅夷大炮大部份都是從澳門的葡萄牙人那裡買來的,只是當時的中國人對歐州並不瞭解,在最初的時候,曾把歐州人全算作佛朗機人,後來才慢慢分成了佛朗機人、干係臘人、紅夷毛人,但俱體誰是誰,其實也沒幾個分得清楚,張冠李戴,指鹿為馬,以一帶全的事情其實也不少。
因此多爾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