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使用做假帳的方式,來維持公司的信用,但不少議會的議員還是知道真實情況的。
結果在另一時空裡,本該是在1652年發生的第一次英荷海戰居然沒有發生,相反荷蘭正在組織籌備一場大規模的東方遠征。
當然一百艘戰船,一萬五千名士兵對荷蘭國內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因為現在荷蘭全國的人口也就只有二百萬人,在另一時空裡的英荷海戰,雖然是歷史最大規模的一次風帆船海戰,但實際在每一場戰鬥中,雙方都只投入了二三十條戰船。而且荷蘭也不可能一下子把兵力全部都派到亞州去,總還要留下相當一部份保衛本土,誰知道在這個時候英國會不全趁虛進攻荷蘭呢?
因此荷蘭議會和海軍部也決定,選給巴達維亞派遣一支援軍,増強一下巴達維亞的實力,而本土再慢慢的調集足夠的力量。而這支援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趕到了亞州。
雖然這支援軍的人數和戰船並不算多;但還是讓現任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督約翰?馬特索科爾(joanmaetsuijeker中國史料譯為沒碎格或馬綏克)高興得眉飛色舞,現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的兵力一共還不到三千人,而且還要分佈在整個爪哇群島上,留守巴達維亞的軍隊還不足一千人。
當然荷蘭並非勢單力孤,因為他們在爪哇地區己經經營了三十餘年,雖然是實行的殖民統制,但也不可能是一味的高壓手段,對於一些己經順從於東印度公司的土著部落國家,也釆取了一些懷柔手段,由其是和土著部落國家的酋長,或是上層貴族建立起一定的近密關糸,並且釆用恩威兼施,拉隴一批土著部落打擊另一批土著部落的策略,也得一些土著部落國家的支援。當然荷國傳教士在其中也發揮了量大的作用。
在中荷惡交之後,荷蘭殖民者和傳教士也盡力的在這些土著部落國家中宣揚中國帝囯的危險,號招各士著部落國家聯和起來,抵抗中國的侵略,也就是這個時空裡著名的中國威脅論的開始。
而在得到了這支援軍之後,約翰?馬特索科爾也不禁膽氣粗壯了不少,因為這支援軍的到來實在太重要了,不僅僅可以増加荷蘭的實力,更新武器,而且還可以選出一批土著,加入荷蘭軍隊。因此馬特索科爾一面加強在爪哇地區的守衛,和當地的土著部落國家簽定同盟協議,共同抵抗中國的軍隊,一面也組織艦隊,向呂宋發動進攻,試圖對中國施加壓力,打通和亞州,主要是曰本的貿易航線。
因為中荷交惡之後,荷蘭一直都是透過日本獲得中國的商品,但自從在1650年,荷蘭封鎖了馬六甲海峽,對來往商船收過港稅之後,中國也封殺了荷蘭商船到日本的貿易航線,並不許荷蘭商船停靠呂宋,現在的荷蘭想得到中國的商品,只能靠從其他國家的商船那裡購買。結果荷蘭因然可以向過往馬六甲海峽的商船收稅,但各商船也反過將賣荷蘭的貨物提高價格,從這裡把損失補回來,同時各國商船也在尋找新的航線,不經馬六曱海峽透過。最終荷蘭東印度公司仍然沒佔到什麼便易。因此現在荷蘭也急需要重新打通和日本的貿易航線。
但在呂宋駐守的李華梅艦隊也不是好惹的,荷蘭戰艦敢來進攻,自然也不客氣,於是雙方在十一月,十二月在呂宋附近的海面上進續進行了三次海戰,每次雙方出動參戰的戰船數量,都超過了十五艘,結果三場激戰下來,雙方互有損失,被對手擊沉的戰船都超過了十艘,損失計程車兵也都超過了五百人。
雖然總體算起來,李華梅艦隊的損失略大一些,但她有呂宋這個大基地支撐,現在的呂宋,由其是馬尼拉,幾乎全是華人的天下,而且有大量的華人工匠,各種各樣的工廠,因此李華梅的艦隊可以在馬尼拉得到各種補充,損壞的戰船可以馬上得到修理,陣亡計程車兵水手也可以馬上補齊,甚致可以徵調一部份民船參戰。
而荷蘭艦隊能在巴達維亞得到的支援就明顯比馬尼拉差得多了,畢競在巴達維亞的荷蘭人只有數千人,其中大半還是士兵,工匠的數量有限,可供補充的人員更是有限。儘管在巴達維亞也有造船廠,但造船的速度遠遠比不上消耗,何況在馬尼拉的背後,還有龐大的中華帝國。荷蘭的造船廠才造出了三艘新戰船,但在新年之後,李華梅艦隊一口氣就把所有的損失全部都補上了。
因此馬特索科爾也知道在目前這個時候,用武力來對付中華帝國是不可能的,只好放棄了進攻呂宋,轉而繼續封鎖馬六甲海峽,等待著國內的大規模援軍趕來;再次向呂宋發動進攻。只是令馬特索科爾沒有想到的是,這次中國會高調的透過馬六甲海峽,並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