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受益道:“實不瞞大人說,雖然是好些,但也好不到那裡去。海沙鹽場一共有十二團,有九個都被別的大戶包了鹽課,只不過給得要比馬家稍好一點,也不過就是一兩到一兩五錢之間。另外還有三個被鹽場大使劉培經包了,情形也和其他的團差不多。”
商毅知道現在浙江的米價都在二兩五錢左右,那麼毎引鹽的收購價根本不足以交納鹽課,鹽灶其實也是被壓迫的對像,看來產鹽雖然賺錢,但也不過是富了那些鹽商鹽官,而真正的勞動人民依然還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啊。
商毅又想了一想,道:“你領我到你們的製鹽場裡去看看,我看你們是怎樣製鹽的?”
嚴受益答應了一聲,領著商毅來到製鹽場裡,這個制場佔地很大,裡面至少有四五百人在工作,最引人注意的是一邊架著的好幾十口大鍋,下面燒看木柴,冒著騰騰的蒸氣,還能夠聽到“咕嚕”“咕嚕”的沸水翻滾聲音。在有些鍋著,還有人拿著大鍋子,在鍋裡用力的攪拌著。商毅目測,每一口大鍋的直徑應在一米四到一米五左右,高度約在三十厘米左右,來到一個大鍋前,雖然鍋裡的水還沒有被完全煮幹,但在鍋裡己經可見白花花的細鹽了。
而嚴受益在一邊像他介紹,這樣每鍋約煮三個時辰成鹽,一鍋可煮出成鹽七到十斤。
商毅點點頭,看到另一邊,則開鑿了一排大水池,上面不知是輔的什麼,正有婦女們用桶在上面澆水。嚴受益又向他解釋,這是用海水淋澆滷沙制滷。
原來煮鹽並不是把海水直接拿來來煮,因為單純的海水中含鹽量太小,因此首先要製出含鹽量高的滷水,即在海邊潮水可到之處,鋪滿細沙厚約二至三寸,耙松,使沙能充分吸收潮水。待風吹日曬幹後,便成滷沙。然後將滷沙均勻撒在滷池裡,然後再用海水澆淋,這樣的海水就充份吸收了滷沙裡的鹽份,含鹽量也就大大增加了,有時為了增加含鹽濃度,還會反覆淋滷。然後將滷水倒在鍋裡煮炒,就可以製出鹽巴或成鹽。
而如果需要製出精鹽,則需要將滷水反覆過慮五六遍,一般來說,過慮的材料以絲綢最好,棉布其,只有將水裡的雜質清除乾淨,才能開始煮出精鹽來。商毅剛才看到的那一鍋,就是制精鹽。
不過商毅所看到的;都是煮鹽生產法。雖然這種生產方式是中國古代的主流產鹽方法,但商毅也知道,這時曬鹽法以經產生,並且在南方普及。曬鹽法在滷砂、滷水製造,過慮工藝和煮鹽法基本相似,不同的在於出鹽工藝,就是將滷水澆到特製的鹽槽裡去暴曬。一般在太陽未起時候就將滷水倒入鹽槽,暴曬一天後,到黃昏就可以用板刮鹽,收入竹筐了。在最晴朗炎熱的季節,一個鹽槽加上兩三次的滷水都可以蒸發幹。
煮鹽法生產落後,產量少,勞動生產率低,成本高。特別是消耗木柴量大,後來逐漸被曬鹽法所取代。因此商毅也問道:“嚴團頭,你們用過曬鹽法嗎?”
嚴受益道:“回稟大人,當然用過,曬鹽法要比煮鹽輕鬆一些,不過必須要等到盛夏時節,天氣炎熱而又無雨才能用。現在正是冬季,一槽滷水三五天也出不了鹽,因此只能煮鹽。等到夏季來臨,梅雨之後,我們會有三四個月的曬鹽時間。”
商毅點了點頭;曬鹽法確實主要是在廣東海南地區普及,而北方使用得較少,看來還是和天氣有關。不過無論是煮鹽還是曬鹽;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可以想像,就是相對輕鬆一點向煮鹽法,也是要在炎炎夏日的太陽下勞作,真的是件非常辛苦的事。而且一直到近代,製鹽的基本工藝都沒有出現在的改進,確實是勞動人民向辛勤勞動換來的成果。
第一七七章 鹽場(下)
隨後嚴受益又請商毅來看成鹽。成鹽分為三種、鹽巴、青鹽、精鹽。商毅仔細看了看,只見精鹽呈雪白色,晶瑩透亮的很是漂亮,而且非常的細膩。看起來己經很象現代鹽廠制過的精鹽。用手指點了一些放入口中,基本只有鹹味,入口即化。而青鹽和鹽巴都呈現著青灰或藍灰的顏色,而且還帶著一些苦澀的味道。
不過就是用這樣最原始的勞作方式,沒經過精製工藝加工的海鹽能移達到這個水平,商毅也不禁驚歎勞動人民的智慧果然是無窮。
嚴受益又介紹,鹽巴、青鹽、精鹽的產出比例為鹽巴二成、青鹽三成、精鹽五成。先前所說的鹽折色價格,都是以精鹽計算。而投放到市場上,價格至少來翻出十倍以上,而且就到達二十倍,三十倍也不是不可能,其中的利潤之大,可見一斑。
而且因為鹽業是由國家隴斷經營,鹽又是生活必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