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了沒有一個男人不喜歡好馬,李無羈飛身上馬,繞著院子跑了一圈,再回來對待許傑就不一樣了。
“許兄,你是誠心而來,我也不瞞著,酒我能釀的出來,問題是糧食不夠啊。”李無羈終於亮出了底牌,“范仲淹不光厲行禁酒,還嚴查糧食交易,河北各地的糧食都要優先供應災民。反正釀的少也無所謂,我把價錢抬高就是,左右我賠不了。”
“我有所謂啊!”
許傑眼珠亂轉,突然他抓到了關鍵。
“李兄,你沒有糧食,小弟有啊,要是我給你糧食,能不能多給小弟一些酒水?”他說這話的時候,眼睛都冒光了,彷彿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
李無羈深得王寧安真傳,竟然還不肯收網,“許兄,瑤池瓊漿太費糧食了,我怕你吃虧。”
“我不怕!”許傑都哭了,“李兄,就包在小弟身上,多少都行啊!”(未完待續。。)
第147章 起死回生的開始(求月票)
到了河北之後,范仲淹才知道情況有多糟,民力凋敝,朝廷庫存耗光,各方都沒有糧食,雖然南方的漕糧儘量向北調,但是京城還有一兩百萬張嘴,邊境還有幾十萬兵,都盯著呢!
事到如今,就連野心家都不想造反了,至少去年的時候,王則和摩尼明教作亂,還能搶到糧食,今年什麼都撈不到,只能撈到一群無依無靠的難民。
王寧安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朝廷,沒準朝廷就盼著有一場大亂,然後趁機大開殺戒,減少人丁,渡過災年,這種事情大宋不是沒幹過。宋初的王小波、李順起義,便是如此,足足讓四川幾十年恢復不了元氣。
如果河北離著遼國大老遠,有崇山峻嶺阻隔,沒準大宋朝也能複製一把,只是眼下河北外有遼國壓力,內有百萬流民,連殺人都做不到,只能全力救濟。
范仲淹有才幹不假,可是老相公面對這種局面,也是兩手一攤,無可奈何,只能盡力修補,祈禱不要出大亂子,慢慢恢復就好。
老範想不到,天上掉下了王寧安這個鬼才,沒有路愣是讓他走出了路,沒有法子愣是找到了法子!
第一批100壇瑤池瓊漿,換來了1000石糧食,一罈酒等於十石糧。
最令人叫絕的是,兩方都以為佔了大便宜。
按照800文一石的糧價計算,比起之前的酒價還低,雖然走私糧食費一些功夫,但是許傑仍大唿幸運,賺得缽滿盆滿,回去之後,立刻調集更多糧食,全都送過來。
許傑有筆賬,這邊也有賬,瑤池瓊漿的出酒率在三成左右,也就是三百斤糧,能出一百斤酒,100壇不過是1000酒,消耗糧食不到30石,也就是說,足足賺了970石!
當然了,對外可不會這麼說,瑤池瓊漿啊,天下第一的美酒啊,工藝繁瑣啊,耗費巨大啊,怎麼也要300石才能釀出100壇,老子還不應該賺一點啊?
走私是從十一月中旬開始的,到十一月末,半個月的時間,陸續從遼國運過來5萬石糧食,而大宋這邊,只付出了區區5000壇瑤池瓊漿。
見到這個結果,連範相公都坐不住了,激動地來回搓手。
5萬石糧食啊!
按照老相公的經驗,一個人的保命糧,一天不能少於三兩,折算下來,5萬石能養活100萬人,當然這是理想的狀態,畢竟運輸發放過程,還有消耗,加上天氣寒冷,飯量比較大,只能打一個對摺,可那也是50萬人。
如果加上朝廷的救濟,還有捕來的鯨肉,百萬流民竟然都有了活路!
歐陽修總說王寧安有鬼才,今日一見,才知道歐陽修的評價低了,這小子簡直是神鬼不測之機,化不可能為可能,實在是了不起。
范仲淹老懷大慰,自己年紀大了,沒有多少日子好話,當年慶新政失敗了,大宋的積弊一點沒有清除,相反愈演愈烈,這一次黃河決堤就是個警示,看似繁花似錦,烈火烹油,實則大宋朝的內裡已經空了,連一點災禍都承受不起。
再不變法革新,只怕亡國之日不遠。
沒有人比范仲淹更清醒,可是在這種時候,清醒意味著更大的痛苦。
老相公真擔心沒人能扛起變法的大旗,如今看到了王寧安,看到了六藝學堂,他突然燃起了希望。
或許大宋的未來,就在這些年輕人的身上!
而他們這些老的,要做的是替年輕人遮風擋雨,讓他們有足夠的成長空間,如此看來,歐陽永叔這一步走對了。
范仲淹站在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