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面上的生意並不誇張,很難維持龐大的家業,因此我敢確定,崔家一定從事了走私!”
公孫策聲色俱厲,拍著桌子痛罵,“身為大宋的子民,和遼國勢同水火,國仇家恨,別看兩國沒有大戰,但是幾乎每年都有遼兵南下打草谷!他們是把大宋當成了韭菜,一茬一茬收割!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是何等恥辱!我華夏子孫,中原上國,幾時受到過這種羞辱?”
說到了激動處,公孫策幾乎落淚,“都是這幫蛀蟲,可恥的漢奸賊子,比起遼狗要可惡一萬倍,我恨不得滅了他們的九族,去祭奠死去的冤魂!”
“王二郎,之前包大人提出,讓令尊想辦法吸引崔家,然後一舉拿下,當時的確有些倉促,沒有料到崔家會如此喪心病狂。不過我覺得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斗膽懇請二郎,能幫包大人,幫滄州百姓一個忙!”
公孫策說完,竟然站起身,深深一躬。
只是他貓著腰,撅了一盞茶的功夫,愣是沒有任何動靜。
莫非王寧安真的如此自私自利?
公孫策抬起頭,發現王寧安正微蹙著眉頭,陷入了沉思。
又等了半天,公孫策的腰幾乎都斷了,王寧安才緩緩搖了搖頭。
“怎麼,你真的不願意?”
“不對!”王寧安不是鐵石心腸,他比起公孫策,更加痛恨漢奸,但是想要對付他們,就需要比他們更加狡詐,更加奸猾,傻乎乎一頭撞進去,除了頭破血流之外,別無一點效果。
“公孫先生,崔家經營了幾百年,他們的實力決不可小覷,包大人想要憑著雷霆之勢,拿下崔家,我以為成功的機會渺茫。”
“難道就不管了嗎?”公孫策不服氣道。
“公孫先生,一腔熱血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王寧安輕笑了一聲,“你不想包大人步慶曆諸君子的後塵吧?”
此話一出,公孫策就像是洩了氣的皮球,整個人都垮了,慶曆新政剛剛失敗了兩三年,想當初不管是包拯,還是公孫策,以及無數熱血計程車子,他們都翹首以盼。
范仲淹、富弼、韓琦、歐陽修……名震天下的賢臣,士林稱頌的君子,上有天子支援,下有萬民擁戴,大刀闊斧,整頓吏治,中興大宋……當初的勢頭何等之強,可結果呢,只持續了一年多,諸君子紛紛被貶官,趕出了京城,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戛然而止。
留給天下士人的是無窮的失落,還有更多的思考。
“公孫先生,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在下曰成功!”
一句話把公孫策給逗笑了,“王二郎,莫非你想和孔孟二聖比肩不成?”
王寧安微微一笑,“公孫先生,你若是想在千百年之後,被人憑弔稱頌,只管按照孔孟之道去做。如果你想剷除崔家,替百姓討回公道,替大宋除掉蛀蟲,不如聽一聽我的意見。”
不管是孔夫子,還是孟夫子,都是周遊列國,兜售治國經驗,很可惜,他們活著的時候,儒家從來不被重用,足見儒家不是個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東西。
放在明清,王寧安的話肯定會招來一頓臭罵,不過此時理學尚未出現,漢儒那一套“正君心”的主張,在幾百年的殘酷鬥爭之中,已經被認定為失敗。此時士人的思想相對迷茫,也相對開放。
王寧安的“成功論”引起了公孫策的很大興趣。
“我洗耳恭聽。”
崔家剛剛算計了包大人,這時候包大人斷然反擊,崔家肯定會加倍警惕,強龍不壓地頭蛇,沒準包大人就會無功而返,如果連包大人都拿不下崔家,只怕再也沒人能對付他們了。”王寧安深深吸口氣,“所以我們要出手就必須一擊致命,必須把握十足。事緩則圓,要想除掉崔家,除了拿到罪證之外,還要把他們的勢力一一剪除,不能留下後患。”
公孫策聽完之後,深以為然。
“那要怎麼具體做呢?”
“改弦更張,把拳頭先收回來,再打出去才有力量!”王寧安眼睛閃亮,向公孫策講了自己的主意……
“直到此刻,老夫總算是相信《三國演義》是此子所寫,他的心計簡直比許多成年人還要可怕啊!”
包拯聽完了公孫策的講述,感嘆說道。王寧安的妖孽的確讓包拯有些驚訝,不過也不至於把他抓來切片研究的程度,畢竟宋代是提倡神童的,王寧安已經十幾歲了,相比那些五六歲就不同凡響的少年,差得太多了……
包黑子思量了一個晚上,轉過天,就宣佈一項命令,他要興學!
沒錯,就是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