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兒子的分析,王良下意識點頭,又追問道:“那有什麼不好?”
“當然不好!”
王寧安斷然說道,別人沒有,唯獨給了他,難保不會有人心存芥蒂。而且一個區區九品官,只是多拿一份俸祿,要說有多少的好處,未必!而且儒林郎是文官散階,偏偏王家是以武立家。
拿到了一個儒林郎,與王家的實力沒什麼幫助,士林中人也不會接納他,而且小說話本畢竟不是正途,靠這個得官,還會惹來各方嫉妒,說他是倖進小人,影響名聲。
好處未必有多少,潛在的風險倒是一大堆。
他把心裡的擔憂和老爹說了,王良心思沒有兒子那麼花哨,不甘心道:“當官就比不當官好,總不能白白浪費機會吧?”
王寧安思量一下,笑道:“我有辦法,好處要拿,壞處不沾!”
……
當天晚上,王寧安花了整整一夜,寫了一篇扎子,拜託包拯送給陛下。
王寧安首先追憶了往昔的過程,提到了他的祖父王修文,從小教導子孫識字,講述歷代故事,告誡後輩忠君報國,在祖父的教導之下,讀了一些史學,後祖父戰死西夏,家道中落,無緣入私塾讀書,長長徘徊學堂之外。又聽一些說書先生講故事,胡思亂想之下,略略杜撰了幾個故事,誰知竟然得到了歡迎,大半年之前,動筆寫了《三國演義》,萬萬想不到竟然驚動了陛下,誠惶誠恐,汗流浹背。
詩詞已是小道,話本小說,更是隻可作為茶餘飯後,消遣之用。小子作書,一為家貧,二為追思祖父,萬萬不敢以此換取官職,玷辱士林。文官官職,那是代天宣化,教化萬方,非飽學鴻儒,德才兼備,不能為之。
小子年幼無知,不通文,不懂武,無一絲一毫利國利民之舉,豈敢輕易接受陛下錯愛!
辭了官職之後,王寧安在後面附上了《三國演義》的全部文稿,贈送皇帝陛下,並且告訴皇帝,若是陛下喜歡此書,能略加批講斧正,已經是小子三生之幸,斷然不敢奢求官職。小子年幼,尚在讀書學武之中,假以時日,學業有成,定要憑著胸中才華,堂堂正正奪取功名,為陛下效力,為朝廷盡忠。
……
“這小子要麼是真性情,要麼就是奸猾過分,妖孽降世!”
這是包拯給王寧安扎子的評價,毫無疑問,他更傾向於後者。因為這一份扎子寫的滴水不漏,把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就算包黑子都沒法寫得這麼完美!
首先王寧安靠著追憶祖父,含蓄點出了他小小年紀能寫出《三國演義》的原因,誰要是懷疑,就去找他祖父說吧!問題是他的祖父已經戰死在西夏,而這,又是王寧安第二個目的,他在替王家鳴不平。
戰死疆場的猛士籍籍無名,一個靠著寫話本的少年竟然得到了官職,說得過去嗎?
他用謙卑的態度,拒絕了辭官,這一手肯定能得到士林的好評,即便有人看他不順眼,也不敢多說什麼,王寧安站在了理這一邊!
當然了光有理還不行,還要會討人喜歡。
把《三國演義》全文奉上,還請求趙禎批註斧正。
看趙禎急吼吼的模樣,絕對會答應的。
可一旦趙禎按照王寧安說的做了,皇帝親自批註,就等於做了最好的廣告,滿朝文武,士紳百姓,只要識字的,誰不要買一本《三國演義》,不為了看書,也要沾沾皇帝的貴氣!
從此之後,趙禎和王寧安兩個名字就緊緊連在了一起。
一個儒林郎算什麼?
九品小官,芝麻綠豆都不算,可一旦和皇帝並列,王寧安的身價扶搖直上。
再加上《三國演義》熱賣,很快天下人就知道王寧安,論起名氣,只怕任何神童都沒法和他爭鋒!
有了皇帝的加持,有了偌大的名聲,日後誰也沒法輕易對王寧安下手。
當真是好算計,最妙的是,他的所有心思,都藏在了光明正大的面具之下,處處佔著理,對祖父那是孝,對皇帝是忠,對士林是懂得分寸,不貪圖名利,對天下百姓,是才華橫溢,窮小子逆襲……丫的把好處都佔盡了,還愣是裝出一副赤子之心,心懷大志的模樣。
“這小子就是個妖孽!”
包黑子真想把這份扎子淹了,不給趙禎看到。
可作為一個君子,老包乾不出來,王寧安一切都光明正大,無可挑剔!
“罷了,老夫倒要看看,你小子還能玩出什麼花樣!”
……
扎子用六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