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繁複的服飾,和被統治者拉開距離,以顯示威嚴和神秘,維持對被統治者的心理優勢;但進入工業社會後,這套嗑嘮不成了。近現代政治實踐,反覆證明,統治者必須表示出和被統治者足夠的“同一性”,才能夠得到後者的足夠的認同。tg成功的歷史,再明確不過地顯示了這一點。
第三,最重要的——爵帥和太后並列而立!
這一萬二千多官兵,弄得清楚“驂乘”的含義的,大約曲著手指頭數得出來,沒幾個人明白,聖母皇太后和爵帥的這個“站位”,其實深符“春秋之義”。在普通士兵的潛意識中,爵帥既和太后並立。則二者的地位就是一樣的了!這是什麼感覺?又給他們帶來了何等樣的衝擊、喜悅和自豪?
太后鑾駕進入校場之後。在距受閱部隊十丈左右的地方停下。這時。兩騎快馬,一前一後,飛奔而來,到得鑾駕右首邊,勒馬企定。定睛看時,馬上騎士,前一位是華爾,後一位是張勇。
華爾騎在馬上。抬手敬禮,高聲叫道:“啟稟爵帥:受閱諸軍準備完畢,恭請聖母皇太后檢閱!閱兵總指揮華爾!”
“副總指揮張勇!”
關卓凡還禮,接著轉向左邊的慈禧,輕聲說了一句:“請太后的示!”
鳳冠之下,黃紗之後,臻首輕點。關卓凡轉回頭,高聲說道:“聖母皇太后諭:閱兵開始!”
華爾和張勇兩個,同時大喝一聲:“嗻!”然後圈轉馬頭,馳到受閱隊伍前面。一左一右立定。
華爾取出一面“軒”字令旗,高高舉起。
張勇拉長了調子大吼:“全體都有——”
華爾手中令旗。向下用力一揮。
只聽“刷”的一聲悶響,不曉得士兵們做了個什麼舉動,幅度極微,聖母皇太后甚至沒有看清楚——但動作雖小,動靜卻大!一萬二千人齊齊舉動,簡簡單單“刷”一聲,整個校場似乎都搖動了一下。
這麼一小下子,就直有天地迴響之威!
聖母皇太后的身子,微微一顫。
密集的鼓點敲擊了起來。
華爾和張勇縱馬而回,在鑾駕側後方,左右夾護。
鼓點倏然而止,軍樂隨即奏響。曲風甚奇,是聖母皇太后從未聽過的——旋律雄強剛健,節奏齊整鮮明,迥異於多少年來聽慣了的金石絲竹之屬。入耳片刻,慈禧便覺心跳血熱,手似欲舞之,足似欲蹈之。
駕轅的馭手,足跟輕輕一磕,阿拉伯馬揚蹄向前,鑾駕啟動了。
眼見近得第一個禮兵方隊,鑾駕右後側的張勇大喝一聲:“敬禮!”
那禮兵方隊,一水的斯潘塞連珠槍斜挎胸前,右手持槍托,槍口上指,左手垂於身側,張副總指揮話音剛落,只聽“啪”一聲大響,除了一個旗手,其餘一百五十八人齊齊左手上託槍身,然後齊聲高呼:“烏拉——!”
雖然只有一百五十餘人之數,但動作之齊整利落,聲調之高亢雄渾,猶如萬馬千軍迎面撲來。聖母皇太后不自禁又是一顫。不過御姐就是御姐,並沒有忘了關卓凡囑咐的:抬起左手,微微擺動。
士兵們的呼喊愈發穿雲裂帛:“烏拉——!烏拉——!”
如是者三。
關於“烏拉”,在此之前,關貝勒和聖母皇太后在床上開會的時候,曾經給領導彙報過,說這就是洋人的“萬歲”的意思。
其實,這個詞的本意是什麼,早已莫可究詰。
按關卓凡自己的研究,“烏拉”這個口號,歷史上於歐洲多國流行,日耳曼語系、拉丁語系、斯拉夫語系中都有類似的發音,都表示同一種熱烈激昂的情緒。其源頭何在,已不可考,能夠確定的是,法國人的“烏拉”,俄國人的“烏拉”,還有美國人的“烏拉”,通通系出同源。各語種的“烏拉”,發音當然有所差異,中文翻譯成啥自己隨便。關卓凡決定,本時空,俺就用原時空毛子的翻譯好了。
走過禮兵方隊,就是第一個步兵方隊,方隊右首邊,兩個領隊筆直兀立。他們兩個,不同另外三百五十人斜挎步槍,而是腰帶上扣皮套,裡面裝一支左輪手槍,見到鑾駕過來,身子一挺,舉手至額,高聲吼道:“敬禮——!”
“啪”一聲大響,三百五十名士兵,左手上抬,抓握槍身,然後齊聲大吼:“烏拉——!”
人數既比禮兵隊多了一倍有多,聲勢就更加猛烈,雖然聖母皇太后已經有了前邊的“經驗”,但依然又是微微一顫。
“烏拉——!烏拉——!”
一個又一個的方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