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4部分

撞到了死耗子,是很有爭議的。

還有,大沖角威脅的絕不僅僅是敵人。發生過不止一次這樣的事情:在風浪和混亂中,戰艦的大沖角插進了本艦隊姊妹艦的身體裡。

大沖角這種尷尬的戰績,表明:設計者明顯對新生的蒸汽發動機的要求過高,特別是在機動性方面。

這是這個時期的鐵甲艦要保留風帆做輔助動力的最重要的原因。

但是,風帆要佔用上層甲板的大量空間,這就使得上層甲板只能佈置少量炮位,戰艦的大多數炮位依然得設定在船舷兩側,為此,這個時期的鐵甲艦,保留了火炮甲板——即上甲板之下的一層,艏艉相通,兩側置炮,透過炮窗發炮。

所以,這個時期的鐵甲艦,外型上更像以前的風帆戰艦,而不是後世“定遠”、“鎮遠”那種“前無畏級”鐵甲艦。

不過,這個造型,關卓凡非常喜歡,反正已經不能再幹風帆戰列艦的活,那麼,拿這個來意淫一下大航海時代也不錯。

這種蒸汽、風帆混合的設計,會保持十五年左右。1873年,法國建成第一艘取消風帆、全蒸汽動力的戰列艦“蹂躪號”。但混合動力戰艦並沒有馬上退出歷史舞臺。英國1881年下水的革命性鉅艦、取代了“勇士級”地位的“英弗萊息白號”。就依然保留了風帆。

原因無他。蒸汽發動機效能的提升有一個較長的過程,這個和“設計思路”、“作戰指導思想”通通無關,誰也開不了金手指,包括穿越者關卓凡,誰叫他不是工程大能呢。

就是說,至少十年之內,只要不和勇士級的兩位英國姐妹硬碰,關卓凡的“翁貝託國王號”。就無敵於天下。

不過,“英弗萊息白號”的革命性設計思路——主要是裝甲防護的部位、形式,和火炮設定的位置、方式,俺是曉得的,這個並不涉及重大技術提升,需要的話,可以叫她提前誕生。

報價方面,確實頗為克己:“翁貝託國王號”一百一十六萬兩白銀,“杜里奧號”六十六萬兩白銀。

關卓凡記得,“勇士號”的造價。接近三十八萬英鎊,按當時一個英鎊兌換三兩白銀的匯價。約翰牛這次,還真沒賺什麼昧心錢。

原時空的“定遠”、“鎮遠”,單艦造價是一百六十八萬兩白銀。

關卓凡致電英國:俺要了。

這筆錢,他去美國之前,就準備好了。

就是叫利賓存在渣打銀行的那筆“官銀”。

“翁貝託國王號”、“杜里奧號”兩艦,造價合計一百八十二萬兩白銀,但實際支出,當然遠遠不止此數。因為不久後開回來的,必須是一支乘員齊備的“艦隊”,而不僅僅是兩艘“裸艦”。

關卓凡派到英國的“考察團”兼“留學生”,不過一百幾十人。這是中國海軍的種子,但短時間內,還不能單獨撐起這兩艘朣朦鉅艦,他致電丁汝昌:招用一切必須人員。

同時,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名義,致電英國外交大臣和海軍大臣,並請英國公使阿禮國予以協助。其中最緊要的,是為中國海軍聘請“總教習”。

英國方面,欣然答應。

諸事妥當之後,關卓凡滿足地嘆氣:感謝可愛的義大利人民,俺要提前開始建設俺的海軍了。

不能不對義大利吐兩句槽。

義大利對海軍建設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從硬體上來說,十九世紀中後期,義大利海軍多次在世界範圍內領跑。單看軍艦的技術資料,有時候比英國人的還好看。

效果呢?

上面提到的利薩海戰,是一個很好的說明。義大利艦隊有十二艘鐵甲艦,奧地利艦隊只有七艘鐵甲艦,而且,意海軍的鐵甲艦比奧海軍的更加新銳,奧艦隊的火力不及意艦隊的一半。

然而,海戰的結果,卻是義大利慘敗,連旗艦都覆沒了。

而意、奧之所以發生戰爭,是因為奧地利和普魯士開打,義大利看出便宜,乃在背後對奧地利下手。普奧戰爭中,奧地利被普魯士痛扁,奧、普戰損比高達六比一,但依然有能力回頭狠扇義大利一巴掌。

這就是義大利的戰鬥力。

關卓凡覺得歷史真是幽默,普奧戰爭裡面的意奧戰爭,基本上就是後世領袖坑元首的預演啊。

義大利海軍,和大清國那支北洋艦隊,算是難兄難弟了。

不過,二者也有不同之處。義大利對海軍建設的“超乎尋常”的熱情,是典型的“小孩子舞大錘”,就是說,義大利對海軍的規劃,超過國家實際需要;對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