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的層面是:鐵路的事情已既成事實,沒有法子了;但其他方面,特別是大英帝國最擅長的領域,如造船、造艦,絕對不容有失了。
於是,海軍大臣找到了中國海軍的“考察團團長”兼“留學生代表”——丁汝昌總兵,熱情地說道:“俺這兒有現貨,價錢格外克己,丁將軍,回國的時候,帶兩艘走吧?”
丁汝昌立即向國內的關卓凡報告,並極力主張買下兩艦。
其時,江蘇以北的電報線路,已敷設了大半個山東,現已在濟南過了黃河,到了德州,即將架進直隸。江蘇以南的電報線路,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出江蘇而杭州,繼而南向;一部分以福州為中心,同時南北方向敷設。現在,南向的線路已經到了廈門;北向的線路,在浙江溫州和從杭州南下的線路匯合了。
江蘇以南電報線路的建設如此給力,超過預期,主要是左宗棠做閩浙總督的時候,受關卓凡之託,以軍興的名義,配合上海電報總局,大力興作。
因此,關卓凡計劃中的沿海電報線路,雖然尚未全部貫通,但比之以前,和外洋的聯絡溝通,已經方便的太多了。信使要走的路,只有香港到廈門的一段海路,和德州到北京的一段陸路,其餘電報收發,瞬間而至。
函電往來,關卓凡對“翁貝託國王號”和“杜里奧號”的效能和裝備,有了完整的瞭解。
最早的裝甲蒸汽動力戰艦出於法國人之手,代表作是1859年下水的“光榮號”,五千六百噸。不過,“光榮號”只是簡單地將裝甲板釘在木質舷側,還比較“原始”。
第一艘真正意義上是“鐵甲艦”——全裝甲蒸汽動力戰列艦,是英國人的“勇士號”,九千二百噸,1860年下水,1861年服役。
“勇士號”裝甲的敷設複雜得多:先在舷側鐵板外側,置橫、縱兩排麻慄樹角材,作為襯墊板,然後,在其上敷設鍛鐵裝甲,每塊裝甲都用雙螺母螺栓,固定在舷側鐵板上。這樣,就比“光榮號”牢固得多了。
“翁貝託國王號”正是“勇士級”戰列艦。
來看看她的火力配置。
火炮甲板:中部,置一百一十磅阿姆斯特朗後裝線膛炮八門;其餘部位,置六十八磅前裝滑膛炮二十六門。炮架皆為可旋轉二十五度的軸滑式。
上甲板,前、後各置一百一十磅阿姆斯特朗後裝線膛炮一門,全炮塔式炮架。
後甲板,置四十磅阿姆斯特朗後裝線膛炮四門。
全艦共有各型火炮四十門。
這是有史以來最可怕的海上巨獸,睥睨天下的大英帝國皇家海軍自己,也不過只裝備了兩艘,一艘“勇士號”,一艘“黑王子號”,後者1861年下水,1862年服役。
關卓凡想,在這個時代,這個“勇士級”基本就屬於原子彈級別的戰略威懾力量啊。
事實上也差不多。原時空,“勇士號”和“黑王子號”,執行的都是讓“女王很高興”的禮儀任務,實際作戰都是派小弟們就搞定了,還從來沒有真正麻煩到兩位大哥。
不過,這位“翁貝託國王號”,既到了俺的手上,可不好讓她閒著,今年就要請她開齋,哼哼,好好嘗一嘗日本生魚片的味道。
“杜里奧號”,設計思路和“翁貝託國王號”非常接近,算是小一號的“翁貝託國王號”。配置一百一十磅阿姆斯特朗後裝線膛炮六門,六十八磅前裝滑膛炮十八門,四十磅阿姆斯特朗後裝線膛炮兩門。全艦火炮二十六門。
較“翁貝託國王號”略遜,但在當時的海上食物鏈中,依然是最頂端的捕食者。
結構上,唯一和“翁貝託國王號”有實質不同的,是“杜里奧號”的艦艏,安裝了一支巨大的衝角。
這是一個非常奇葩的設計,卻流行於彼時的各海洋強國,其邏輯思路是這樣子來的:進入鐵甲艦時代,炮彈拿裝甲沒什麼好法子了,怎麼辦呢?
撞他孃的!
不是已經裝了蒸汽機、螺旋槳嗎?動力比較夠啊,撞擊效果絕對好啊。
於是,風帆時代的“大沖角”就復活了。
*RS
第一一二章 海軍,海軍
這種大沖角設計的唯一戰績,產生於一年多之後——如果歷史不發生偏轉的話,義大利、奧地利這哥倆,將在克羅埃西亞的利薩島,爆發海戰史上第一場大規模的鐵甲艦對決。戰鬥中,奧地利的旗艦“費迪南德號”,撞沉了義大利的旗艦“義大利號”。
不過,這到底是精確計算後一擊而中,還是瞎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