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笑話人家傻的事萬萬不能說,那兩個大官想必也不會計較村民們鬧出來的笑話。
“糟糕!兩位上卿已經回去了,我還得回去通知君侯,希望君侯沒有趕過來白跑一趟。”
袁種翻身上馬,急匆匆的趕回侯府。(未完待續……)
第120章 雁門行(三更求支援!)
PS:召孟和淳于緹縈一條線不是瞎寫,雁門郡在對抗匈奴的第一線,為此還把能征善戰的灌夫搬出來,下面書友們一定懂得。求訂閱,求首訂,訂閱就是本書的生命線吶!
九月下旬,草原上的牧草逐漸枯黃,邊郡上生活的漢民收割完糧食還要忙著儲存入冬的草料,邊郡畢竟是苦寒之地,一畝薄田能收二石糧食就算不錯,如果按照小畝計算還不足一石,漢民們若不學狄胡飼養牛羊販賣,恐怕連兩個冬天都難熬過。
邊郡地廣人稀,最大的原因是地裡薄水源少,比起黃河兩岸的郡縣差不可以道計,整個雁門郡人口不過二十多萬,二月份被匈奴大軍圍燒善無縣,大掠邊市馬邑,被擄走和逃散的人口多大數萬人,導致雁門郡如今的人口堪堪超過二十萬人,還不足五萬戶。
這是今年八月統計的最新數字,河東郡統計出二十四萬餘戶,人口是九十九萬六千三百多人,差一點就滿一百萬人口,相比之下雁門郡的人口和戶籍數都只有河東郡的五分之一。
破敗的雁門郡治的重修工作進入尾聲,來自北方的磚石源源不斷的運過來,雖然缺乏水泥的粘連也並不影響工程的進度,石灰與粘土摻水做成的簡單材料也可以湊合用,只要多敲打壓實還是沒有問題的,雁門郡幾萬民夫忙活大半年,在原址的廢墟上建立起新的城堡,善無縣城比以前更加高大雄壯。
秋後幾場大雨。洗去邊郡浮躁的煙塵,同時也讓乾燥的土地變成爛泥塘。
杜意踩著爛泥深一腳淺一腳的艱苦跋涉,跟在他身後的兩百多名年輕人興致勃勃的討論著接下來的邊郡生活。他們是平陽侯府從河東郡內招募到的良家子,上面有幾個兄弟在家中排行第三或者第四,按照習俗小兒子是要在二十歲成年後自立門戶,將來他們的爵位只有二三級的民爵,對於過慣好日子的良家子們來說,這樣的生活改變是無法接受的。
想提升民爵最簡單的辦法是等待天子賞賜民爵一級,這樣的好事隨著天子病重而變為奢望。剩下的納粟拜爵又被曹時為首的功勳列侯給阻撓,至多拜爵到五級大夫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至少要到九級五大夫才可以滿足需求。變通的辦法是到邊地多殺些匈奴人交給太守,這樣太守會抽出其中的部分首級算作自己的功勞。
抽出一半或三分之一的首級算起來挺黑的,但是耐不住雙方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他們在邊郡又不屬於郡國兵的體系之內。不聽太守都尉的號令也沒有軍規漢律的束縛。可以自由自在的想搶就搶想玩就玩,相比之下郡國兵被束縛在軍營裡不能隨意出去,更不用提自己跑到草原上砍蠻子的腦袋了,根本就沒有這種機會。
這套規矩是近幾年在邊郡偷偷流傳起的秘密,尋常商旅並不曉得其中的關竅,還以為按照原來的規矩斬首給幾羊,只有頂級商隊小規模的流傳著秘密,太守與都尉也只會給身後背景強大的商隊開小灶。比起幾隻羊還是到手的爵位更實在。
杜意擦了把汗,看見視線盡頭矗立在草原上的雄城。揮手喝止隊伍:“前面就是善無縣,你們可要聽清楚了,到地方要服從商隊老手們的安排,商隊裡的規矩完全按照軍隊裡來,老手們讓你們做事不要反抗,不要據理力爭,不要聚眾喧譁,更不要糾集人找隊首理論,那樣只會受到更重的懲罰,打的你們皮開肉綻為止,你們明白了嗎?”
“喏!”
年輕人大多不以為然,他們二百多人個個兵強馬壯精神抖擻,從小接觸步戰和馬戰的訓練,不敢說比的上南北兩軍的精銳,起碼不差這支小小商隊,眼前這個侯府的管事一路上唧唧歪歪,早就讓許多人感到厭煩了。
杜意瞧的出他們的態度,冷哼一聲:“你們不要以為自己很有能耐,家裡有幾人在軍中服役,又或者自以為父親是高爵之輩,到了商隊裡沒人會管你們的出身,做不好事情一樣會挨罰受懲,沒有做好思想準備趁早跟我回去,免得到了商隊裡受不住再哭爹喊孃的要走,那時候可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哎呀!不就是軍隊管理,我們在家受到的教育也都這樣,趕快走吧!”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有你們好受的時候,咱們走著瞧。”杜意罵罵咧咧的催促隊伍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