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已經死了二成,如果再鑿運河,又不知要死多少人,多少人家破人亡。
“陛下,能否等新都建成後再去進行前期勘探準備?”門下侍中蘇威出列,小心翼翼建議道。
蘇威說到了要害處,如果運河開鑿前期之事開始,那麼就等於開鑿運河之事定下來了,聖上肯定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開始正式動工,他的做事風格是一邊準備一邊動工,就像建新都,明明是先進行前期挖長塹,可長塹剛開始挖掘,新都便同時動工,這讓大臣們很無奈。
蘇威的建議讓楊廣很不高興,他冷冷道:“前期勘探並不是動工,朕心裡很清楚,朕可以給大家一個保證,新都不完成,運河不開鑿,這件事就這麼定下了,右丞皇甫愛卿聽旨!”
尚書右丞皇甫議連忙出列,“臣在!”
“朕任命你為漕渠勘探使,赴江淮考察沿途河渠情況,儘快給朕確定下開鑿方案。”
“臣——遵旨!”
皇甫議也不是很贊成,但聖旨已下,他只得無可奈何接受了,大殿內的議論聲依然不斷,儘管聖上做出了保證,新都完成後再鑿運河,但新都限時一年,那麼運河最晚在明年此時就要開鑿了,還是太倉促,更重要是,聖上名義上說大家一起商量,可實際上他已經決定了,在朝會上只是走走形式,這還不到一個時辰便決定了。
眾大臣心中都沉甸甸的,從這個細節便可以看出,當今聖上比先帝還要獨斷專行,從前的禮賢下士,虛心聽諫的聖太子形象已經在他身上看不到了,如果是小事情倒也罷了,偏偏是這樣重大的工程,這樣急功近利,會使天下民怨沸騰。
楊元慶心中也有點沉重,他發現大臣們竟然沒有一個人敢正面反對楊廣,像牛弘、裴矩、蘇威,他們雖然都是反對開鑿運河,但他們說得卻很圓滑,先贊成,再提不同意見,其實就是想以拖延的方式來反對,關隴貴族更是集體鴉雀無聲。
第一次遷都時群臣激烈反對的情形已經沒有了,楊元慶意識到自己竟幫助楊廣樹立了一次殺威,以至於朝堂的反對聲被消滅,真不知自己是做了一件好事,還是壞事。
。。。。。。。
“下面議第二事,審議武舉,宣兵部進奏!”
這一次楊廣的聲音比較小,很多大臣都聽不見,旁邊一名宦官高聲喝道:“陛下有旨,審議武舉,宣兵部進奏!”
武舉在眾大臣的眼中,只是一次變相的禁中武衛的甄選,和朝廷政務沒有任何關係,這只是十二衛武將們關心的事情,而且只選五百人,規模太小,沒有討論的意義,甚至連朝議的必要都沒有,眾多大臣都放鬆了精神,準備散朝了,此時天亮沒多久,還可以去朝房內小睡片刻。
但還是有少數精明的官員發現了異常,按照聖上的性格,能夠獨斷專行的事情,他絕不會拿來和大臣共議,他都會直接批准結束,這個所謂的武舉,它所授的軍職最高只有八名,遠遠達不到朝議的標準,甚至連聖上都沒必要過目,到兵部就可以結束,然後公榜,很簡單的事情。
可聖上居然要在朝會上共議,而且和開鑿運河這麼重大的事情放在一起,裡面肯定有什麼特殊情況,至少說明聖上相當重視。
像裴矩更是精明地判斷出,不僅是聖上重視那麼簡單,這次武舉可能要出事。
楊廣目光冷淡,他要透過這次武舉事件,讓滿朝文武明白他的態度,他的目光向楊元慶所站的方向迅速瞥了一眼,他相信楊元慶會明白他的想法。
武舉主考官,兵部侍郎李綱快步上前,躬身施禮,將厚厚一疊錄取的名冊舉過頭頂遞上。
“臣李綱向聖上稟報武舉情況!”
。。。。。。。。。
……
第四十一章 爭鋒相對
大殿白玉臺階前,李綱高聲讀著武舉的錄取情況說明。
“本次武舉秉承聖意,以公開、公平考試的方式共錄取五百名武將良才,又分甲、乙兩榜,其中甲榜錄取三百人,乙榜錄取兩百人。。。。。。”
李綱說話的聲調比較嘶啞,內容冗長,聽得滿朝文武昏昏欲睡,連楊廣也不聽了,他慢慢展開剛剛遞上的錄取名冊,目光冷冷淡淡地看著一個個名字,對甲榜他不感興趣,他的目光落在乙榜上,只有一個個的名字,後面標註著他們騎射出眾,兵器嫻熟,至於是真是假,他無從查證。
但楊廣已經安插了一個證據,漸漸地,他的目光變得凌厲起來,他看見了,‘隋光陽’名列第八,這是他隨口編出的一個名字,就是他自己,光陽,也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