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主意道:“流落京城的落魄文人很多,其中不乏各地英才,東主不妨於其中招賢納士。”
白斯文擔心李大人強行利用權勢,逼迫自己離開國子監加入報坊,弄不好就從蹭皇糧的變成吃工薪的。作為一個有夢想有志向的人,他不能放棄自己的夢想,違背自己的志向。
所以白監生這時也連連點頭的勸李佑道:“崔先生所言極是,京城何處無芳草,文人士子比比皆是,督學老大人又何必單在國子監招人。”
“那不行,必須招納監生!”李佑想都不想,便堅定的否決了崔先生的意見。這不是因為他多麼鍾愛國子監監生,而是出於很現實的通盤考慮。
其一,國子監即便被科舉制度擠兌的邊緣化,成為不得志秀才的集散地,但仍舊是名義上的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監生俗稱太學生,這招牌對出身科舉清流的官員而言無所謂,但在民眾心中還是有一定分量的。
如果報坊從主編到主筆,一水兒的都是正牌太學生,立刻就能夠在民眾心目中樹立起良好靠譜的形象,一文錢廣告都不用打。
試想一下,若報坊裡充斥著各種來頭的三流書生和野雞文人,那將如何?別人顯然就會先看低幾分,只當是拼湊草臺班子編寫說書段子。
其二,國子監監生裡除去混日子的權貴子弟,普通監生雖然不見得水平有多高(水平高的都去考科舉了),但經過常年累月的訓練。文字素養方面都是有基本保證的。至少總不會太差。給他們規定幾條新聞寫法就可立刻使用。
這樣免去了繁瑣的考察和訓導,能夠讓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