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31部分

即便若干年後大佬們都告老還鄉,那庫藏真理報上的個人專欄就是他們留在朝廷的印跡,可供後人查詢和瞻仰,這是歷代前賢都沒有過的待遇。

更何況,在李佑的鼓吹下,真理報有沒有專欄、專欄大小、能不能發文都成了一種地位象徵。等於是新設計了一種身份尊卑的區分方式,要說人臣之極的大佬們對此沒有點自豪感那是假的。

據統計,真理報經李大人發揚光大後,宰輔九卿府第上的西席先生人數平均增長了一人,主要任務就是為了專欄捉刀代筆。詩文策論文體不限。不然真理報每隔一日便要出版一期,政務繁忙的老大人們應付不過來,哪有許多精力去撰文發稿。

收到各方反應後,李佑便徹底放了心。直到現在他才敢說一句,自己的創新成功了,並站穩了跟腳。

在上輩子衙門裡。工作通訊類的雜誌報刊氾濫成災,沒人多看幾眼,但在本朝,這個平臺還是很新鮮和受到歡迎的。憑藉這個平臺,充當幾年輿論領袖足以熬出不少官場資望,彌補自己年輕的短板。

隨後李大人按照自己所想,上疏奏請朝廷。讓天下各衙門、學校訂閱真理報。對此內閣大佬們商議過後沒有反對,詔令很快就發出去了,要求七品以上衙門至少訂閱三份,七品以下衙門酌情訂閱,但至少一份。

也正如李佑所猜想的。朝廷沒有允許透過驛站送報。現有的驛傳組織,是根據朝廷每日傳送各地公文詔令數目為標準進行配備的,每日最多幾百封。故而從輸送能力和方式渠道上,並不適合數量既很大、目的又精確的報紙。

如果強行用驛傳組織向全國各地發報紙,每隔一日上萬份報紙流入驛傳系統後,很容易導致癱瘓現象發生,衝擊到正常的公文傳送。

所以如何發行真理報,朝廷只授權由文宣院自行負責,能發行多少。能賺多少,都看文宣院自己的本事了。

李院使縱然身為穿越者,一時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能把真理報穩定通暢的發到全國各地。如果說每個驛站專門增加一人運送報紙,那天下驛站就要增加兩千人,每年開銷三萬兩,將真理報的收入都賠進去也不夠。

他又屈指一算。在京師地區,當前真理報發行數目約摸是兩千份,以每份一分銀子的坑人高價算,每期可回收二十兩銀子。若每個月十五期,那總收入就是三百兩。

三百兩看著不少,但真理報所屬有十個主筆、數十名印工、數十名報人,每月僅這些人工薪資就是二百兩。此外還有其他各種成本費用,所以三百兩仍舊是入不敷出的。

別忘了,李大人一開始可是給諸位大佬們開出了千字一兩的高價,算下來每個月只為宰輔九卿支出的潤筆費就高達一百多兩。如今真理報已經步入正軌,文宣院辦報開支又很拮据,李大人考慮是不是要取消這些潤筆費。

他就此問題,在內閣大佬那裡試探了口風。並不缺錢的閣老們不知為何,無一例外的拒絕了李佑取消潤筆費的妄想,並毫不客氣的訓斥他“言而無信,出爾反爾”。

閣老不差這點錢,但就要看李佑的好戲,當然這個理由只默契於心,不會宣之以口的。大學士們做了如此表率,其他人便也不肯放棄潤筆費,真理報仍要每個月為此支付出去將近二百兩。

綜合估算下來,在全國發行局面還沒有開啟的情況下,辦真理報每個月的成本是五百兩,收入卻只有三百兩,也就是每個月要虧空國庫二百兩。

這叫李院使一籌莫展,只能去戶部求爺爺告奶奶,暫時維持住對真理報的輸血。好在國庫還虧得起,但這不是長久之道,李佑可不想人亡政息。

按下李大人這邊幾家歡喜幾家愁不表,卻說在如今這春暖花開季節,京城商業重新開始了新的迴圈,迎來了第一個繁榮時期。

在崇文門一帶,經歷了年前的蕭條,外地客商人流再次密集起來,今年首次進京高峰期到了。

在崇文門外稅關場子裡,大批大批的貨物車隊在這裡排隊過關,各種夥計的吆喝聲、差役的呵斥聲、牲口的嘶叫聲交雜一起、不絕於耳,好一派商旅興盛的景象。

稅關場子的邊上,搭建起了很多略顯雅緻的涼棚,擺放著還算乾淨的桌椅,這地方主要是為那些有點身份的客商而設的。

畢竟有錢的大商家也要講究幾分體面,不可能去過關隊伍那裡和一群夥計牲口胡亂廝混,但距離自己貨物太遠又不方便,因而這種設在稅關邊上的涼棚就應運而生,專供商家臨時歇腳喝茶。

四月中旬某天午後,涼棚裡走進兩位中年人,身邊跟著七八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