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就這樣開始了在軍糧城的血戰……
至於護國公就不等了。
這場戰鬥需要點時間,三千已經抱定必死之心的清軍,不會那麼輕易被殺光的,城內的巷戰不可避免,雖然軍糧城並不大,但至少明天以前戰鬥是不會結束。
不過結局已定。
剩下就是對天津的進攻了!
這個交給鄭成功負責,這時候陸戰第二軍的另外兩個旅已經到達,騎兵旅和直屬登州都統司的重炮旅也在海運當中,甚至從南方調來增援的一個軍也已經在海州啟程,最多半個月就能到達。鄭成功將統帥兩個軍對天津的一萬清軍展開進攻,而後者同樣是神軍,同樣他們也不會投降,不過楊慶要的就是他們不投降,對這些人必須清洗。戰場上清洗還能真正鍛鍊明軍,不管怎麼說,明軍絕大多數士兵終究沒有真正經歷過血戰,這支已經擴充到總計二十一個軍,作戰部隊總兵力接近五十萬的龐大軍團作戰經驗其實並不豐富。
他們的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士氣高昂。
但是……
絕大多數士兵都沒打過仗。
明軍普通士兵屬於義務兵,只不過服役期是五年,五年後看情況轉為僱傭制,這時候不少當初黃河大戰時候的老兵都已經退役,沒有過戰鬥經驗的新兵比例不小。
儘管軍官都是上過戰場的,但真要說作戰經驗也很有限。
畢竟他們也多年沒打仗,從崇禎十八年黃河大戰開始,到現在六年多里僅僅在山東打了一場純粹區域性的小規模戰爭。那次總共在戰場上投入了三個半軍,進行的時間也很短暫,對軍隊的鍛鍊有限,只能說保證了戰鬥力不會下滑而已。
但要說和歐洲那些三十年戰爭打出來的老兵比要差得多。
現在有這場大戰就足夠了。
從天津到山東再到河南,漫長戰線上已經有七個軍投入戰場,這還不算和李過演戲的,可以說除了不能動的,能投入的大部分都投入了。山東戰場三個軍圍攻東昌,河南戰場兩個軍防守一個軍外圍進攻,加上淮北的兩個軍和西邊的兩個軍,明軍總共已經有十一個軍在戰場上。接下來還得有一個軍北調,還有兩個軍投入對多鐸的反攻,黃蜚的大軍還得進關中接收地盤,總之這場大戰規模空前,投入兵力空前,這場大戰打完明軍就基本上天下無敵了。
至於死傷沒什麼大不了。
到了楊慶這種級別,對於傷亡數字早就只是數字了,而大明的預備役體系早就建立,死傷幾萬人不過幾萬份徵兵令而已。
幾百萬青壯年在等著呢!
他們甚至期待著參軍上戰場然後殺出個出人頭地,殺出個萬里覓封侯。
楊慶緊接著卸下他那套裝逼的重甲獨自登岸,穿了一身便裝騎馬穿過鹹水沽的沼澤區直奔靜海。
靜海一帶還算正常。
畢竟誰都知道這裡並不是戰略要地,無論李自成還是楊慶,都不可能向這裡進攻,那些地方官員和當地豪強還能暫時維持秩序。不過混亂也已經有了,尤其是那些旗人莊子,已經開始遭到搶掠,畢竟這時候留在莊子裡的都是老弱婦孺,那些豪強和水匪不趁機搶一波就見鬼了。
反正誰都知道,無論李自成還是楊慶來了都不會為他們主持公道。
也有旗人在往天津跑。
雖然他們知道逃入天津的結果肯定是淪為炮灰,但問題是不跑到天津留在外面就已經是死路一條了。
他們民怨可不小。
楊慶沒興趣關心這些,他直接僱船渡過運河,並且在一戶地主家強行換馬後,向西橫穿還在枯水期的三角澱,沿著盧溝河也就是永定河奔北都。其實這時候還不能叫永定河,這個名字是麻哥起的,這時候叫無定河更形象,當然正式名稱是盧溝水。
他一路狂奔到永清。
而這裡就已經不是混亂能夠形容的了……
“老少爺們們,有仇報仇有冤報冤啦!”
永清城外一處旗莊外,一個老農亢奮地揮舞鋤頭吼叫著。
在他身旁是一面紅旗。
其實就是隨便找了塊紅布,這時候無論順軍還是明軍,都一致使用紅色旗幟,這是楊慶對李自成的強制性要求。這裡的老百姓肯定不懂,他們就知道紅旗,一根竹竿挑著塊紅布就是旗幟。但旗幟簡陋無關緊要,它象徵的意義才是最重要,此刻在這面旗幟下,數千亢奮的青壯正扛著鋤頭木鍬之類農具,甚至還有扛著剛拆下來的鍘刀的,他們在這個老農帶領下猛衝向前。
而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