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進攻的德國人,似乎也沒有什麼構築地壘塹壕地習慣。但是到了亞洲,到了中國朝鮮的地面上,在複雜的地形環境下,蘇聯紅軍這種大兵團的人海戰就開始吃虧了。東方人性格上的含蓄,同樣充分的體現在了浴血廝殺地戰場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東挖一個坑。西掘一道溝;遇山建堡壘,平原挖地道;強則下山,弱則入林等等。像這樣的游擊戰法,日本人透過在中國戰場上吃過的那些虧也逐漸學會了,當然,他們用這些戰法去對付中國地部隊那是班門弄斧,但是剽竊過來應付蘇聯紅軍,那倒還真是有些見效。
正是因為蘇聯紅軍在本身上所存在的缺點,所以朝鮮北線的戰事很不順利,當中路、南路的蘇軍部隊大舉向前推進的時候,北路蘇軍卻遲遲不能拿下漢江沿岸的安東。
不過,這一次楚思南面對朝鮮北路蘇軍作戰不力這個問題,倒是沒有大發雷霆,這一方面是因為他認識到了蘇聯紅軍自身所存在的弱點,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到目前為止,整個對日戰場的大局已定。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山區的日本軍隊,即使繼續頑抗下去,也沒有絲毫的前途可言了,糾纏一段時間之後,這些日軍的命運不是繳械投降,就是被困在山區裡活活的餓死。
目前,在整個東線戰場上,楚思南真正關心的,就是一個時間表,進攻日本本土的時間表。
隨著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太平洋地區的全面進攻,尤其是菲律賓的光復以及臺灣戰場的開闢,包括楚思南在內的絕大多數蘇軍東線指揮官,都感覺正式發起對日本本土登陸作戰的時機已經到來了。縱觀這一段時間的亞洲戰事,日本所面臨的局面,真可謂是已經到了苟延殘喘的地步。伴隨著關東軍的全面覆滅,中國東北地區全部光復,而在這個過程中,原抗聯的部隊開始得到全面的擴張。按照楚思南的指示,蘇軍繳獲的大量武器以及軍用物資,幾乎全部交付給了抗聯部隊,在這個基礎上,短短的幾個月時間,抗聯的武裝就從原來的不足三萬人,發展到了將近十五萬人。不僅如此,就在楚思南接掌了大權之後,他還命令東線蘇軍向抗聯武裝提供了進百輛坦克、二十七架戰機,而那些駕駛員則都是原蘇軍部隊中的中國士兵。得到了極大擴充的抗聯武裝,在張家口戰役中開始參戰,隨後,開始向長城以南發起進攻,策應關內的抗日戰場。
東南亞,在德黑蘭會議結束之後,一方面迫於蘇美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擴大戰果,在戰後的世界格局上贏得更多的話語權,英國也開始勃起奮發。從印度出發的中、印、英聯軍,在美國空軍部隊的掩護下,挺進緬甸,對盤踞在那裡的日軍部隊,發起了全面的攻勢。與此同時,美英聯軍海軍陸戰隊,在泰國灣登陸,由南向北發起進攻。兩路聯軍的進攻,將中南半島的戰局全面扭轉,十餘萬日軍所組成的戰線開始走向崩潰。
東亞地區諸國地全面反攻,終於吹響了將日本帝國主義推向滅亡的號角。尤其是萊特灣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的徹底覆滅,讓日本本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孤島一座,延續了數十年的戰爭,終於將要蔓延到始作俑者的島國身上了。
鑑於這種情況,楚思南在上任之初,就對遠東地區的蘇軍部隊下達了動員令,海軍全部進入緊急備戰狀態,各類運輸艦艇開始在潛艇、戰艦的護衛下,向海參威、清津、金策彙集,空軍的大量作戰飛機。也開始持續在日本海峽上空執行偵查警戒任務。毫無疑問,一旦時機成熟。隨著楚思南的一聲令下,數十萬蘇軍部隊就將強渡海峽。對日本本土實施全面地登陸作戰。
就在這兩天時間裡,楚思南就在最高統帥部先後主持了兩次作戰方案研究會,針對登陸日本本土的作戰方案、戰術可行性、可能遭受地損失情況等等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開玩笑,渡海作戰可不是一般二般地戰役,這裡面的問題相當多。像什麼海浪、風向、出發地的敲定、登陸點的選擇,這些東西都很可能影響到整場戰役能否順利進行、進行下來又將會遭受多大的損失。
楚思南是個軍人。親自指揮作戰也有幾年的時間了,要說到指揮陸上戰役,那是沒得說,他至少不會怵了誰。但是渡海戰役就不同了,裡面涉及的問題太多,而他在未來到這個時代地時候。一直都是生活在中國南方,對北方的海上氣候根本就沒有什麼瞭解。
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
雖然楚思南如今大權在握,但是仍舊保持著當初那份冷靜。他知道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自己可以拍板定案,什麼情況下需要諮詢專家的意見。他忘不了自己曾經看過的一部電影,在那部真是描寫諾曼底登陸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