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所以女儐相一把那對雞放到新床底下,魚兒就和來家裡看熱鬧的人們一起擠在門口、伸長脖子往屋裡探,心裡十分關心那對被放入床底的雞,究竟是公雞先走出床底、還是母雞先走出床底……
這小岞村的人都十分迷信,一直都是以這樣的規矩來推測、新嫁娘頭一胎生的是小子還是閨女兒,不似魚兒只是因為好奇來瞧個熱鬧、感受下氣氛。
而由於北宋之人普遍重男輕女、尤其在農村更是這樣,因此在“重男輕女”思想的作祟下,當看熱鬧的人們瞧見母雞先探出頭來時,就會高聲吆喝、連連發出“噓噓”,不斷的把母雞嚇得趕緊往回走……
而若是公雞先探出頭來,就會有新娘的親朋好友偷偷的灑些米誘惑公雞再往外走幾步,一直到公雞比母雞先走出床底,人們才會皆大歡喜的散去。
而公雞先走出來、自然也就預示著新嫁娘的頭一胎會生小子了……
當然,這“帶路雞”可是吉祥物,不但不能宰殺還要將它們好吃好喝的供起來,母雞更是要留下生蛋。因“蛋”與“代”諧音,故取其“代代(蛋蛋)相傳”之寓意。
即使這兩隻雞慢慢的老死了,養著它們的夫婦也不能將它們烹食,而要加以“厚葬”。魚兒當時一聽說這規矩、當下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可以說原本普普通通的雞,一旦被選為“帶路雞”,那後半輩子不但衣食無憂、還不用擔心被宰了端上飯桌,比考上狀元當“公務員”還值當!
而另外一個有趣的惠安婚嫁習俗“帶尾蔗”、則是出現在楊三郎和林三娘新婚後的回門之日。這“回門”是中國婚禮的一大特色,閩南一帶的人也十分重視這個規矩。因此林三娘嫁到楊家的第三天,就在楊三郎的陪同下、穿著一身粉色的衣裳回孃家“做客”去了……
這成親時、和新婚回門時穿的衣裳也都十分有講究,這林三娘是楊三郎明媒正娶的正頭娘子,拜堂成親時自是要穿象徵著正頭娘子的大紅嫁衣了,只有那些大戶人家的小妾進門時才不被允許穿大紅的嫁衣,且那些小妾平日裡也是不得穿大紅的衣裙。
不過正頭娘子倒是大紅的衣裙能穿、別的顏色的衣裙也能穿,且新娘子在回門時還偏偏就得穿粉色的衣裙。這些衣裙都是楊家事先扯了各種顏色的布料送到林家去,由林三娘自個兒親手趕製出來、隨後裝在箱籠裡帶到楊家來的。
而小岞村回門的規矩同別處有些不同,別的地方新嫁娘回門後、新婚夫婦都能留下小住上幾日,但小岞村的規矩卻是新婚夫婦當天不能留在孃家過夜,黃昏前就要趕回新郎家。
因此楊三郎陪著林三娘回門拜見了老泰山後、看著時辰差不多了就帶著林三娘告辭了,而成了楊三郎的老丈人的林東漢則會拿出兩根甘蔗、讓楊三郎帶回楊家去。
這兩根甘蔗必須有頭有尾、且同樣也要用九尺長的寬面紅頭繩綁住,蔗尾要拖地走、按照規矩叫“拖青”,且楊三郎要一路把甘蔗拖回家,直到拖進新房放到婚床上才能鬆手。
這林東漢送甘蔗讓楊三郎拖回家有兩層意思,一是因甘蔗長成一節一節的、通常被稱作“有節”,“有節”與“有潔”同音、因此這甘蔗也是寓意著新嫁娘的貞潔;二是甘蔗味道十分甘甜,寓意著新婚夫婦日後的小日子會過得甜甜蜜蜜、幸福美滿。
而這林三娘從孃家回來後卻只在楊家再住了十二天、就在楊三郎的陪同下再回林家去了,且這一次只有楊三郎一人回楊家、林三娘沒有一同回來。
魚兒初始見了這樣的情形心裡十分不解,以為林三娘是和楊三郎吵了架、所以才會留在孃家沒回來。因此楊三郎一回家魚兒就一直偷偷的觀察著他的神色,心想這才新婚沒幾天林三娘就同楊三郎鬧彆扭、楊三郎心裡一定十分難受。
哪知這楊三郎卻跟沒事似的,該吃吃、該喝喝看著似乎一點都沒因林三娘回孃家而覺得難受,這樣的楊三郎讓魚兒倍感不解、最終忍不住問了句:“三哥,三嫂呢?怎麼沒同你一起回來?”
“你三嫂從今天開始就要長住孃家了,阿母沒同你說嗎?”楊三郎反倒覺得魚兒問這話有些奇怪。
而魚兒一聽這話心裡越發犯起糊塗來了,不解的問道:“三嫂從今天開始要長住在林家?這是為何?”
楊三郎見魚兒一臉不解當下就猛然一拍後腦勺、恍然大悟的說道:“我知道了,阿母沒同阿妹你說我們惠安一帶婚後特有的習俗,怪不得阿妹你對你三嫂回孃家長住覺得奇怪和突兀,事情是這樣的……”
原來惠安一帶有著一個讓魚兒覺得匪夷所思的婚後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