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意,想那凱小子只不過一個毛頭小子罷了,誰知道竟有這般能耐。”又說:“那張家沁兒丫頭是個有福氣的!”
因這關係,田家更是尊重張家,而田老大在教導晗生永安功夫的時候,也比對旁人悉心多了,加上晗生能夠吃苦,不到幾天的功夫,耍起棍子來,還真有幾分看頭。
時間不緊不慢的過著,田坎和山腳下的幾顆茶樹就開始長出嫩芽了,這些茶樹是可以用來製茶的茶樹,不是那種結茶籽的茶樹,樹形也較為矮小。
茶是一個好東西,從神農嘗百草,發現茶之後,就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樣是茶,不同的茶樹品種、不同的製作工藝,就得出不同的茶葉,價錢也各有千秋,不過在農村,自家制作出來的茶,那就是千篇一律的紅茶,還帶點澀味。
同時茶也是一味藥材,張志禮在藥鋪做學徒的時候,就炒過茶,所以今年春天看到茶葉嫩芽的時候,就說自家炒茶,省的來客人只能夠泡那種最便宜的茶末。
清明前後是摘茶的最好時機,因為是自家吃的,直接摘四片嫩芽下來,一二片嫩芽是極品,精良製作之後,價錢最貴,三四片葉子就有些大,品相也不怎麼好看,所以價錢偏低,很多尋常人家都是買這種茶葉來吃的。
這幾日家中農活不重,張志禮就對張老頭說:“今天家裡的孩子們都跟著我去採茶,一天的功夫多采一些,就足夠我們吃好久的了。”
張老頭自然是同意的,就讓張俊峰他們兄弟、張蓮兒她們姐妹都去山裡採茶,張沁兒聽聞要做茶,想了想自己前世在農村的時候,倒也見識過奶奶做茶,不過那手法也一般,只能說勉強做出茶葉,味道帶著一些野茶獨特的香味和澀味,於是就不吭聲,只管幫張志禮採茶葉,做茶的事情由張志禮來弄。
各自揹著揹簍,一行人就朝山裡走去,一路上遇到不少村裡人,紛紛打著招呼。
“這是去哪裡?”
“去山裡採茶呢!”
這般簡單的問話直到進了山,才逐漸消失。
山腳下就有數十棵茶樹,張志禮先是給大家示範,要怎麼摘茶葉,只見他一雙手靈巧的在茶樹枝椏間上下游動著,小小的嫩芽在他粗粗的指頭上顯得異常的細嫩。
“這樣太大太老的葉子,就不能夠要了!”張志禮又挑出一樣有些老的葉子,對大家說著。
待大家都表示懂了之後,就開始各自採茶。
張俊傑一向和其他的人相處不好,拉著張俊峰自去別的地方,而張貞娘和張蓮兒還有樂兒沁兒幾個丫頭,就湊在一起摘,一邊說著閒話,一邊不斷的摘著嫩芽。
說起來這也是件簡單的事情,但是大家摘了一會之後,就覺得摘茶這事也不輕鬆,要善用指甲,將嫩芽完好的掐下來,然後放入揹簍中。
好在大家都不是茶農,這十來棵樹不到一個時辰,就都摘的差不多了。
張志禮看了看每個人的揹簍,蹙眉說:“太少了,哪裡還有茶樹?我們再找找。”
張樂兒一看大家的揹簍都有不少茶葉了,而這茶葉只能夠摘嫩芽,所以很多嫩芽放在一起,也不過一小把,就說:“爹,不是挺多的麼?”
張志禮就說:“十斤葉子一斤茶,你看我們的葉子能夠做多少茶葉來?”
張樂兒頓時咂舌,“怎麼這麼少?那我們的估計也就只能夠做一斤茶葉來!”
張志禮笑了起來,說:“可不是!再多找一些,一次性做個一年喝的吧!”
這麼說著,其他的人自然也只能繼續去尋找茶樹,往日裡沒少上山,只是茶樹這種不能夠直接結果,給人帶來食物的植物,平日裡也鮮少注意,這會兒要找,還真需要仔細找找。
不過山多的好處就是在不久後,就又找到一大片野茶林,估摸有二十來顆,錯落的長在平緩的坡地上。
“那裡有!”張志禮指著那些茶樹,欣喜的說著,搶先一步走到茶樹的旁邊,掐了幾片嫩芽,仔細打量著,又放在鼻尖嗅了嗅,說:“不錯,嫩芽剛剛好,香氣也清雅。”
其他的大多是孩子,對茶葉可沒有多少欣賞水平,就連張沁兒,也只是微微知曉做茶的過程,具體該怎麼做,才能夠做出好喝的茶,她對此並沒有研究。
跟在張志仁的身後,幾乎又將這片林子翻了翻,每個人的揹簍才剛剛裝滿,一揹簍的嫩芽看上去十分的柔軟翠綠,很是好看。
回到家中,剩下的事情,就不需要孩子們動手了,這些張志禮就可以做好。
他先找出一個很大的竹篾簸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