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搞出下一輪工業革命怎麼辦?也必須要字現有的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新的需求,挖掘一點潛力吧。”
“我們小夥伴過去不太熱衷於借錢。但看到銀行系統很多錢胡亂砸給一些過剩的產業,痛在心裡。因此。我們得借些貸款,至少,我們會把錢砸在未來會繼續發展,遠遠沒有過剩的行業裡面。”
大舉借貸投資商業地產,本質上。除了迎合銀行,給大銀行送一些業務之外。更關鍵的是,也是小夥伴自己戰略的需要。
比如,電影院線、商場、小夥伴電子產品線下體驗店,這些全部都是要需要有實體店去落實的。而自建的成本,顯然比花錢買更廉價,此外,廣場的建築設計方面,也可以更好的滿足小夥伴的需求。
另外,小夥伴文化廣場雖然是線下業務,但絕對是可以給線上進行引流。就如收房租而言,小夥伴公司收租的模式,已經是透過app應用收取。這樣以來,也可以讓小夥伴錢包的應用,線上下得到更好的推廣。
廣場的實體店和企業,小夥伴公司對其免費提供融入網際網路方面的培訓。可以讓大多數的實體店鋪,完美的融入和網際網路,打破傳統的實體店面的物理覆蓋範圍的侷限,可以透過網際網路的渠道,獲得更多的客戶和訂單。
另外,就是一些文化創意產業,王啟年覺得,漫畫、動畫、文學、音樂之類的創作,未必需要在一線城市,也未必需要聚集在某個影視基地、音樂基地、出版重鎮。而是可以隨意是分部在全國各地,任何一個網際網路覆蓋的地區,都可以因地制宜,組建一些文化創意團隊。
這些創意工作,透過網際網路根小夥伴的大平臺進行通暢的交流與合作。這樣,節約了創作者的成本,畢竟,很多創意產業,在一線城市聚集,主要是為了更好獲得合作和推廣的機會。但其付出了更大的生活成本和辦公成本,所以,在物價貴的地區佈局創意產業,成本上就是很不划算。
未來的任何一種生意,都必須要重視成本。只有成本儘可能的控制下來,從業者才可以更好的生存。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市場競爭,讓市場擁有更多的產品。
但是,文化創意產業和其他的很多產業一樣,經常是成本上升素素,遠遠超過了市場增長速度。
比如,美國的好萊塢電影產業,別看依然還是佔據世界最多的份額,但大多數電影公司感覺到了——窒息!
看起來佔據了優勢的好萊塢,實際上根本很難賺錢了!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成本上升的太快了,好萊塢電影公司早就不堪重負。
在70年代的美國電影投資,平均每部電影不過是500萬美元。但是現如今,平均一部電影製作成本漲到了5000萬美元,這還不包括宣傳和推廣的成本。而好萊塢的電影平均一部宣傳成本已經漲到了2000萬美元,不宣傳不行啊,現在已經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了,不宣傳可能就沒多少票房,到時候,損失更慘重。
也就是說,目前好萊塢平均一部電影的成本已經漲到了7000萬美元,而其本土電影市場長期停滯在百億美元規模。
以前的好萊塢電影,靠著本土已經可以賺回成本。
但現如今的好萊塢電影,單純靠著本土市場的話,都是虧本的,很多都是需要依靠著全球發行,海外市場再撈上一筆,才能保證不虧本。
這就跟當年香港電影衰敗的幾乎是一樣的,一開始香港電影興旺,本質上是香港電影製作成本很低廉,一年幾百部電影,靠著香港本地幾個億的票房市場,就可以回本。向海外發行一部分電影,已經讓香港很多電影投資者,賺錢賺到忘乎所以。
逐漸的,香港的演員、導演片酬越來越高,電影本土市場規模見頂。已經徹底依賴向海外市場出口,才足以回本。海外市場,難免要遇到其當地的本土電影,以及國際市場上的大片的競爭。
最終,香港電影死在成本越來越高,市場規模卻陷入瓶頸。
吸取了很多教訓之後,王啟年知道——控制成本很關鍵,不能讓成本上漲太快,這也是延續行業的黃金髮展時期。
正是因此,王啟年的娛樂帝國逐漸從集中,變成分散。透過網際網路作為連線,分散到全國各地。依靠著很多低成本的小城市,讓創作人員的生活成本降低。生活成本降低了,本質上,就可以降低整體薪酬過快上漲。
當然了,這不僅僅是文化產業,大多數產業,想要從集中到分散。本質上,都是大城市的成本已經昂貴到企業和從業者難以負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