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0部分

蘇常糧倉就在身邊,根本用不著漕運啊。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哪怕是“瞎折騰”有時候不也能拉動gdp嗎?滿清漕運這個大大的“瞎折騰”背後,就牽著一個龐大的漕運經濟鏈,其中的核心就是數十萬以船運、縴夫、碼頭裝卸、河工為業的漕幫弟子,如果再算上漕運周邊產業和靠著這些漕幫弟子吃飯的人,總計不下數百萬人。這些人沒有田地,就靠著漕運吃飯,滿清朝廷所徵收的漕糧、漕項、加耗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用來維持這些人的生計。除此之外,一個漕運還給運河兩岸的很多城市帶來了繁榮,形成了一個相當畸形的漕運經濟帶。

現在漕運斷絕,這麼多人沒有了生計,自然不穩,這兩江之地當然就動盪不安了。所以,朱明朝廷費漕賦惠及兩江農人的背後,則是靠著漕運為生的人們在付出代價。

所以兩江農人口中所稱頌的朱大明君,在運河沿岸的漕運重鎮徐州的茶館裡面的形象就相當不堪了。

“這兵荒馬亂的,日子是愈發難過了,這運河也不曉得哪一天才能通啊……”

“運河通了又能怎麼樣?現在的大明建都南京,根本不需要漕糧北運。退一步說,就算朱家遷回北京又如何?朱家那位是海外天子,不禁海貿,自家就有海運大船數百艘,幾百萬石米糧用大海船來運,幾百艘船跑一個來回就夠了,所需銀錢不比漕運節省?”

“難道漕運以後就沒有了?咱們那麼多靠漕運吃飯的人怎麼辦?難道活活餓死?”

“還能怎麼辦?賣身去南洋,或者應募去遼東當衛所兵,幫朱家天子打仗……”

“去南洋……去當兵打仗……唉,這一去還回得來嗎?”

“還是以前大清在的時候好,守著大運河就不愁吃不愁穿了,要是大清朝還能回來……”

“說什麼呢?說什麼呢?沒聽說過東廠番子、錦衣衛?咱們漕幫現在可是被朝廷嚴密監視著!”

這話牽涉到明清之爭,的確得防隔牆有耳,茶館裡面一干漕幫弟子個個都閉口無言,但是面孔上卻都浮著怨色。

不知道過了多久,才又有人哼了一聲,開口道“大清朝是回不來了,他們的天德皇帝已經向大明稱臣,受封渤海公。道光皇帝更逗,乾脆向太平天國投降,當了忠順王!這樣的朝廷還能回來?”

“那咱們還有什麼盼頭?莫非只能賣身去南洋?”

“那就只能去遼東當兵……”

說到下南洋去遼東,眾人都是唉聲嘆氣,徐州這裡可不是廣東,大家都是聽著下南洋發橫財的故事長大的,所以對下南洋沒有什麼牴觸。更沒有一大堆建功封侯的洪家兄弟,所以對去遼東當衛所兵也極不情願,除非真到了絕糧斷頓的時候,否則是不會去淮安城裡的那些洪門弟子開的各間南洋勞務公司或是遼東鎮募兵處報名的。

就在眾人嘆息的時候,一個牧師打扮的人從外面走進茶館,聽到大家在說話,大聲道“有天父皇上帝在,是不會讓大家去南洋、遼東受苦送死的!”

第488章 信天父,得米糧

天父……皇上帝!

聽到這個名詞,眾人都面面相覷,來人他們也是認識的,據說原來是山東的一個漕幫香堂師傅(堂主),名叫王悟本,在大運河上面很有幾分名氣。也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居然皈依了基督教。從兵荒馬亂的山東跑到徐州這個地方來開了個教堂向徐州的漕幫弟子傳播起主的福音,還得到徐州地面上許多漕幫大人物的支援。

這王牧師所屬的教會很有些財力,不時拿出米糧賙濟生活困難的漕幫弟子。只是這位王牧師口中對上帝的稱呼有些奇怪,叫“天父皇上帝”,而且使用的傳道經書也有點古怪。沒有《聖經》,只有《勸世良言》、《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百正歌》等稀奇古怪的傳教材料。不過徐州這裡比較封閉,比不得江南、閩粵,老百姓也沒見過正宗的基督教經書是啥樣子,所以就把這位王牧師當成正宗的基督教牧師了。

“信天父,得米糧!信天父,得米糧!”

這個王牧師一邊山東口音傳道,一邊將一本本小冊子遞給茶館裡面的漕幫弟子。“諸位都到我的教堂裡來聽道理吧,聽完以後每人能得米三斤,這是天父皇上帝的恩賜……”

“好吧,大家都去聽聽吧,”茶館裡面有漕幫的師傅發話了,“反正也是閒著,就去聽聽王牧師的道理,沒準能找到什麼活路呢,再不濟也有三斤米。”

三斤大米在過去根本不被吃慣用慣的漕幫弟子放在眼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