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大帝級的裝甲當然是非常厚的!其側舷水線裝甲帶的厚度大概比後世任何一種戰列艦,厚達!不過,不是後世的全鋼裝甲。而是一層鋼面鐵甲一層柚木再一層鋼面鐵甲再一層柚木最後再加一層全鋼船殼的複合裝甲,被這個時代的造船工程師們戲稱為“三明治裝甲”,其防護能力當然不能和後世的哈維裝甲和克虜伯硬化裝甲相比——我們的朱大皇帝比較不是學冶金的。根本不知道怎麼弄這玩意兒。
但是鋼面鐵甲加柚木的防護已經讓大帝級成為眼下全世界最堅固的主力艦。不過正在設計的15000噸級的下一級主力艦,則將採用全鋼面鐵甲的設計——鋼面鐵甲就是在制好的鋼板上澆上低含碳的液態鍛鐵,待鐵水冷凝即可;另一種辦法是把鋼板和鍛鐵板焊接在一起,在兩者的分介面注入液態鋼,待其冷凝即焊接在一起。厚度為1的鋼面鐵甲,即可發揮出1。25厚度鍛鐵甲同等的防禦效果。
另外,三艘大帝級都採取了“重點防護”的裝甲盒設計。就是將最強的防護集中在船體中央的一部分,形成一個裝甲盒。不僅有水線裝甲,而且還有一定厚度的水平裝甲,就像一個裝甲盒子一樣。同時還要確保裝甲盒具備一定體積,只要裝甲盒不漏水。哪怕首尾被打爛,水線也不會漫過裝甲盒上蓋,也就是永不沉沒的,除非裝甲盒被破,亦或是水線下捱上幾發魚雷……魚雷當然已經發明瞭,是英國的工程師羅伯特。懷特黑德於1866年研製的。不過此時的魚雷航速還不到10節,最大射程不過幾百米,只能在近距離使用,在艦隊決戰中的作用不大。
三艘大帝級的動力系統也非常強勁。採用的是兩臺最新式的3汽缸立式三脹式蒸汽機,雙軸驅動。最大功率可達到9000指示馬力,可以讓大帝級的最大航速達到15。5節。船上的煤倉最多可裝載1500噸燃煤。最大續航里程4800海里10節。
除了3艘強大的大帝級之外,大明海軍還有另外7艘噸位較小一些的“皇帝級”,也是用大明曆代皇帝的年號命名的,不過不是那種很傑出的皇帝,所以不能稱“大帝”。而這7艘皇帝級當然都是同一個級別的鐵甲艦,不過因為開工時間相差較大。因而有一個不斷改進的過程,引數也不完全一樣。
其中首艦“洪熙”號的空載排水量是9000噸。水線裝甲厚達(鍛鐵三明治裝甲),裝備雙聯裝口徑主炮兩門,使用可旋轉無頂蓋裝甲炮臺,副炮的配置則和大帝級一樣。動力則是擁有兩臺往復式蒸汽機,最大指示功率7000馬力,最大航速14節,最大續航里程為4800海里10節。
是1867年開工建設的,設計該級主力艦隊是非皇室財團一系的聯合造船公司,因為採用了許多當時最新的設計概念(其中部分是朱濟世提出的,比如中軸線佈置的可選擇炮塔),所以建設工期長達4年,到1871年才竣工交付使用。
同一時期由江南廠設計的“中華”號萬噸級鐵甲艦卻在1868年就建成了第一艘,1869年、1870年和1871年又各建成一艘。但是當“洪熙”號交付海軍之後,海軍部就迅速取消了所有“中華”級的訂單,而要求江南廠參與到“皇帝”級的改進和建造中來。並且一口氣下達了6艘皇帝級的訂單。而已經交付海軍的四艘“中華”級則分期退出一線艦隊。其中一艘改成了訓練艦,兩艘成了巡防艦,還有一艘賣給了墨西哥海軍成為“墨西哥”號鐵甲艦。而大帝級實際上是皇帝級的改進型,是由江南廠拿出的設計。
現在大明國內的大型軍用艦隻市場,已經形成了江南造船廠(南洋行所有)和聯合造船公司競爭的局面。而下一代15000噸級的主力艦則是四家造船公司同時競標——在過去10年,隨著大明工業化的加速,各個行業的競爭都開始變得激烈起來了。許多原本微不足道的小廠都成長為了巨無霸一樣的大型工廠。比如造船行業現在就是南洋造船集團、聯合造船公司、廣東造船公司(由一批廣東的小造船廠合併而成)、北洋造船公司等四大造船巨頭分庭抗禮。
原本最大的南洋行在大明造船市場(300噸以上)的佔有率已經下降到了不足40%,但是全世界最大造船公司的地位卻穩如磐石。這世界第一大市場一旦開發起來,對工業化的促進至少在規模上來說真是無與倫比的。
而在十艘鐵甲艦之外,大明海軍還擁有十艘戰鬥力不俗的裝甲巡洋艦,分別屬於四個不同的型號,是由四大造船集團分別設計製造的。其中南洋行香港造船廠建造了三艘“廣東”級(現在大明海軍的艦船命名已經變得規範起來了,主力艦一律是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