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是有許多人一直都在關注的。
(未完待續。。)
第374章 矯詔
袁紹到了冀州後,很快就成了渤海太守。
以袁家的實力,到了哪裡想做什麼,都不是難事。
雖然需要朝廷的任命,而現在朝廷被董卓把持,袁紹想要難道渤海太守的任命書,不大可能。
大是渤海計程車人推他為太守,有沒有任命書並不重要。
之前的渤海太守也是主動讓位給袁紹。
名義上,袁紹不是渤海太守,但他去了渤海,他就是渤海事實上的太守。
而袁紹成為渤海太守,也是向朝廷報備了。
董卓剛開始是不願意承認的,但是幾天之後,也知道不管他承不承認,袁紹都已經是渤海太守。
不承認,反而會和袁家的關係越來越糟糕,在李儒的卻說下,在袁紹成為渤海太守一個月後,朝廷的認命書終於到了袁紹手中。
袁紹成為渤海太守,凌雲也是第一時間就知道了,心中感念:“果然家世好,命就是好。”
別人衝董卓拔劍,下場就是死,而他袁紹拔劍還能從容退出皇宮,到了冀州,馬上就當上了太守。
人和人的命差距就是如此大。
不過凌雲也沒什麼好嫉妒的,人家一來就能當上太守,那也是他父親爺爺等人努力帶來的。
父親努力過,做兒子的舒坦一點,也是正常的。
袁紹都了冀州之後,第一個月還是老老實實的,但是第二個月,朝廷的正式批文下來之後。袁紹馬上開始聲討董卓。
袁紹雖然剛愎自用,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頭腦的。不然也不是被袁家的人看重,當做下一代的領軍人物來培養。
要知道袁紹雖然是長子。但確是庶出的,袁術才是袁家的正室所生。
袁紹能得到袁家老一輩人的支援,就說明他本身也是有才智的。
袁家四世三公,在袁紹之上的那幾輩顯然都是人精,袁紹能得到他們的認可,自然是因為在他們眼中看來,如今袁紹是袁家最有潛力的後輩。
袁紹初到冀州,就做了渤海太守,也是知道自己名不正言不順。
現在任命書下來。名正言順後,自然就要開始聲討董卓,給自己增加政治地位。
袁紹的聲討,在冀州的影響很大,冀州的太守國相幾乎全都響應。
只有冀州牧周勇閉口不言,對外稱病,躲在州牧府中。
在袁紹發出聲討之後,濟南相曹操也是緊隨其後,發出矯詔。聲討董卓。
一時間,冀州兗州到處都是聲討董卓的聲音。
董卓在洛陽的中的一切都被披露出來,民間百姓也是知道董卓是個大奸臣。
在曹操的引導下,許多百姓都以為他們現在生活如此困苦都是董卓的害的。
董卓坐龍椅的事情。也是被傳得沸沸揚揚。隨後又是毒殺太子劉辨以及何太后的事情被指出。
這兩件事情雖然沒有證據,但是這個時候曹操袁紹都不管有沒有證據,反正是不利董卓的就往他頭上扣。
身在洛陽的董卓可不像以前的靈帝那樣。兩耳不聞宮外事。
袁紹和曹操聲討他的事情很快就被他得知了。
董卓心中大怒,他覺得自己大度放袁紹離去。還給他一個渤海太守的職位,這廝不思感恩就算了。還敢在外面造謠,要討伐他。
董卓再也不顧袁家四世三公的頭銜,馬上讓人去捉拿洛陽城內袁家的人。
早在袁紹逃到冀州之後,袁紹就讓人將洛陽城內把家人接到冀州。
雖然大部分袁家的人都悄悄離開了洛陽,但是太傅袁隗卻是沒有。
一是他的身份,他如果突然消失鐵定是要引起董卓的注意,說不定袁家的人還沒逃到冀州,半路上就被董卓給追上了。
二是上次對董卓的低頭,讓他心中有氣,他不怕死,但是擔心袁家的人被殺。
現在袁家的人離開,他留在洛陽,心中已經存了死志。
除了袁隗之外,洛陽城內還留有一些袁家的旁支子弟。
這些人全都被董卓給抓了,就在皇宮內,董卓當著獻帝的面,親手殺了太傅袁隗。
袁家留下來的其他人也全都被侍衛殺死,無一倖免。
雖然對於留在洛陽城袁家人的下場早就猜到,但袁紹還是非常的悲憤。
曹操的父親曹嵩早已經賦閒在家,並不在洛陽中,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