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長甘中將報告,他手中已無兵可以指揮。儘管第200師從東枝截斷了日軍第56師團的後路,但該部日軍竟完全不顧後方情況,徑直以每日機械化行軍110公里以上的速度長途奔襲,閃電般地撲向臘戍。第6軍軍部退至萊卡,在日軍追擊下,於26日退孟休,收容殘部。
當第200師進攻東枝時,第5軍於24日夜接到史迪威、羅長官的命令:“東枝攻克後,即返曼德勒,準備會戰。”但同時又收到參謀團的指示:“督率所部於攻克東枝後,繼向雷列姆北進之敵尾擊,斷敵退路,以解臘戍之圍。”命令與指示矛盾,第5軍無所適從。攻佔東枝後,又接史、羅命令:“除以第200師向雷列姆方向攻擊外,軍部及軍直應即回師西南,經密鐵拉向畔樓(曼德勒南側)集結。”旋接參謀團電示:“應遵遠征軍司令長官部之命令列動。”第5軍奉令西移。26日東枝再度為日軍佔領。
當日軍攻佔孟瑙並迅速向臘戍迂迴時,最高統帥於25日緊急電令羅長官:“當先以保守臘戍為主,並儘可能求該方面之敵而擊滅之。”但是史迪威、羅長官仍堅持要進行曼德勒會戰,沒有以主力增援臘戍。相反,原先在臘戍的一個師也被調往曼德勒,繼續準備進行曼德勒會戰。原本已經抵達臘戍的第54軍也是要被調走的,被劉建業以汽車數量不足為理由強行扣住了。
原在臘戍的軍事委員會參謀團已於22日撤離臘戍,轉至保山。只有作為副主任參謀的劉建業被留了下來,擔任軍委會在這裡的代表,協助防守臘戍。
26日,第8軍先頭部隊抵達臘戍,兩天以後,也就是28日,第8軍主力抵達。這一天,軍事委員會下達了命令,以第54軍黃軍長為臘戍方面的指揮官,第8軍鄭軍長為副指揮官,劉建業為參謀長,構成臘戍防衛司令部的主要架構。後續的第71軍也將在今日抵達臘戍,接受統一指揮。
對於劉建業來說,他又一次和自己的老上司黃軍長合作了,而且,第8軍的鄭桂庭軍長也是有過合作經歷的。對劉建業來說有一個好訊息就是隨著第8軍一起到達臘戍的還有剛剛從內地的兵工廠出廠的近百門火箭炮,還有300餘支火箭筒和配用的彈藥。這些火箭炮和火箭筒已經被國民政府賦予了正式的名稱“中正式”。
4月25日,史迪威、羅長官、杜軍長與亞歷山大上將等英軍指揮官在皎克西召開會議。會議認為盟軍的前線部隊已陷入危險境地,遂決定放棄曼德勒會戰,撤往伊洛瓦底江以北。隨後,史迪威和羅長官對遠征軍部隊的行動作了部署:第6軍東渡薩爾溫江,向景棟方向集結;孤懸東枝的第200師,就近向第6軍靠攏;遠征軍主力包括第5軍新22師、第96師和第66軍,經曼德勒北渡伊洛瓦底江,退往英多、八莫、密支那方向,據守緬北三角地區,以確保印度——密支那——昆明的空中走廊。
4月27日,史迪威從皎克西撒到曼德勒以北約80公里的瑞波,在那裡設立了他的指揮部。第二天,他又輕車簡從返回曼德勒前線,指揮遠征軍部隊後撤。現在,重新打通滇緬路已不可能,唯一的希望就是保住印度至昆明的空中走廊。如果丟失緬北,美國對華的空運物資就只有繞道飛越“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了,那將是一條十分危險和艱難的航線。
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羅斯福總統也很重視這個問題,他在4月28日致電最高統帥,明確表示:“一定能夠找到把軍火和飛機送到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軍隊手中的途徑。……一個不可征服的中國,不僅會在東亞,而且會在全世界,為實現和平與繁榮發揮作用。”
就在中國和英國方面緊急調整作戰部署的時候,日軍第56師團於28日攻佔臘戍前面的最後一個門戶——昔卜。從昔卜前往臘戍已經只有不足一天的路程了。
“培我兄,桂庭兄,現在日軍第56師團已經佔領了昔卜。臘戍可以說是門戶大開。但是我們又不得不堅守臘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證整個遠征軍的後路。想必兩位大哥都能明白這一仗的意義吧?”劉建業在指揮部裡對兩位黃埔前輩說道。
第二百四十七章 … 緬甸悲歌(十二)
“這一仗的意義非常重大,我們時間上比較倉促。這一點我們不佔先機啊。”黃軍長說道。
“而且,第56師團是機械化推進,前進的速度很快。我們很難應對。”鄭軍長跟著說道。
“他們是想要用迅速的推進,搶在我們反應過來之前就一舉切斷我軍的退路,迫使我軍全線動搖。不過,我們並不害怕他們。我們現在有兩個軍的部隊,還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