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為低下。儘管當時在華日軍只有37個師團,70多萬人,但國民黨軍隊仍然連遭敗績。因此,適當減少軍隊編制,把有限的武器、彈藥、裝備、給養和美援物資集中起來使用,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要實行這一計劃確實是十分艱難的。史迪威親眼目睹過1929年“編遣會議”之後,中國各派軍閥勢力圍繞著裁撤軍隊問題爆發的大規模戰亂。現在雖然十幾年過去了,但那種“兵為將有”的軍閥制度依然盤根錯節。每個將領都把自己的部隊當成升官發財的資本,最高統帥也把軍隊視為維持其統治的主要工具。因此,要讓他們裁減軍隊,就如同拿刀子捅他們的心窩。不過,史迪威覺得,以美國的租借物資為交換條件,或許能迫使他們採納整編軍隊的計劃。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最高統帥對於史迪威提出的整編計劃毫無反應和表示。
第二百五十六章 … 暗流湧動(二)
6月15日,病中的史迪威第二次會見了最高統帥。這次,他從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談起,重新提出了在印度裝備和訓練中國軍隊的計劃。當時最高統帥雖然已經同意讓杜光亭率第5軍軍部和新22師撤往印度,但仍準備讓他們在利多稍作休整,便經酉藏撤回雲南。史迪威根據兩個月前即已呈交最高統帥的“在印度組織訓練中國軍隊計劃書”,建議把已經和即將到達印度的中國部隊留在該地,並利用美軍飛機向中國空運物資的回程,繼續向印度運送部隊,以便在那裡組建2個軍6個師共10萬部隊,就近取得美式裝備。最高統帥對把中國軍隊置於他的控制地區以外甚不放心,但是在印度堆積的數萬噸美國租借物資,確實有著極大的誘惑力,他不得不同意了史迪威的這一建議。同時,他又十分急迫地催促史迪威,加快向中國空運物資的速度。
史迪威對最高統帥的態度感到厭煩,認為他絲毫也不重視中國軍隊的整編問題,卻不顧“駝峰空運”的實際困難,只把眼睛盯著美國的物資援助。“他們還是老一套的心理,似乎有了飛機、坦克、大炮就能贏得戰爭的勝利。”史迪威有些激動地對最高統帥說:“中國軍隊的軟弱固然有缺少武器裝備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並不在此。要贏得戰爭的勝利,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徹底地重新整頓陸軍部隊。”
在所有場合從不離最高統帥左右的宋女士,看出了史迪威的不滿。她走過去,坐到史迪威身邊,似乎很真誠地說:“你的計劃是很好的,但是很多中國軍隊還存有地方派系色彩,平時裁軍尚且會釀成3潮,在目前戰爭條件下,採取這種斷然措施,大元帥不能不考慮政治上的某些影響。”史迪威固執的回答說:“這些問題,以我在華多年的觀察,當然心裡有數。但是,現在有美國站在大元帥一邊,支援他,我們不應因為一些小小的顧慮,而輕易放棄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最高統帥和宋女士窘迫地笑一笑,表示出無可奈何的神情。
儘管史迪威對可能遇到的阻力早有預料,但是最高統帥的拒絕態度仍使他大為失望。他認為如果不對龐大臃腫的中國部隊進行整編,他的全部對日作戰計劃都將無從下手。他認為:“中國政府掌握在一個無知、專橫、頑固的人手中,他用恩威並施的手段維持其統治基礎。這個政府與某些家族和財團緊緊地連在一起,一旦脫離這種聯絡,它就會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面對危急的情況,它除了硬撐下去之外,拿不出其他辦法來。”
在以後的幾天裡,史迪威的身體逐漸好轉,但心情卻愈加困惑和苦悶。他不由得想到:“我下一步該怎麼辦?是袖手旁觀,還是辭職而去?”
最高統帥對史迪威深感惱火。這個深諳中國內情又鋒芒畢露的美國佬,實在讓他難以招架。當初提請美國人出任中國戰區參謀年時,他就叮囑正在華盛頓的外交部宋部長,此人“不必熟悉東方舊情”。他擔心,一個洞察中國內幕的外國人,很可能會對他的統治方式提出某些異議。果然不出所料,史迪威關於整編軍隊的建議如同一支鋒利的投槍,直指他的痛處。這一建議固然萬難接受,但如果堅辭拒絕,又唯恐影響美國的對華援助,他確實感到十分棘手。這時,他想到了另一位美國在華軍官和他的空中作戰計劃。
這個人就是美國志願航空隊指揮官克萊爾·陳納德。陳納德曾在美國空軍中積累了近20年的飛行經驗,駕駛技術十分精湛。以他為核心組成的一個“三劍客”特技飛行隊,曾贏得了“空中飛人”的美譽。當時美國空軍中流行的觀點是“轟炸機制勝論”,而他卻狂熱地迷戀於戰鬥機的空中搏鬥。1934年,他曾寫了一本小冊子,題為《驅逐機在防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