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組織一定數量的波音公司飛機工廠的技師和專家,在改裝現場直接指導和參與改裝,如果發現問題,可以就地解決;為了使改裝完成以後的飛機可以儘快投入使用,應當從現在開始對印度加爾各答附近原來的克勒格布林、查庫里亞、皮亞多巴和杜昆迪機場為B29進行擴建,延伸加長跑道,原因是這些機場原本是為所有這些基地都是194243年間為使用B24解放者轟炸機而建設的,距離加爾各答的港埠設施不是很遠,但是條件都比較簡陋,而且,與B24轟炸機相比,B29的重量更重,載彈量更大,航程更遠,所需要的跑道長度也更長;由於倭國的戰鬥機飛行員喜歡從轟炸機群的尾部發起進攻,這一點和在德國上空遇到的情況不同,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話,可以生產只保留尾部自衛火力,尾部安裝雷達,從而可以偵測到逼近的敵機並控制尾部機槍射擊,同時這樣做,可以大大減輕飛機自重,增載入彈量,提高飛機的速度,適合執行炸了就跑的無護航轟炸和照相偵察任務。
如果說備忘錄的這個部分,主要是從技術角度提出對B29的改進意見,最多也只是讓史迪威認為劉建業是一個對航空有深厚興趣,並且有相當水平的陸軍軍官的話,那麼備忘錄的第二部分,就讓史迪威有了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劉建業在這個部分裡從總體戰的角度闡述了對倭國實行全面封鎖和戰略轟炸以削弱倭國總體戰爭潛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他設想了對倭國進行全面封鎖的最有效的途徑,水雷封鎖。因為,倭國是一個島國,本國資源極為貧乏,想要維持倭國戰爭機器的全面運轉,就必須要不斷地從海外,特別是倭國軍隊的各佔領地向倭國運輸各種戰略資源,包括維持戰爭所急需的石油、煤炭、糧食和金屬等戰略物資。倭國海軍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與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決戰和逐島爭奪,不論是對運輸各種戰略資源的商船的護航,還有反水雷作戰上,倭國都沒有投入多少資源。這就為盟軍對其開展全面的戰略封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只要盟軍能夠出動足夠數量的潛艇對倭國的海上運輸船隊進行打擊,擊沉他們的商船,切斷他們的海上運輸線,就可以截斷倭國從海外獲取戰略資源的途徑,癱瘓倭國國內的生產,使倭國國民斷絕糧食供應,面臨全國性饑荒,從而更加削弱倭國國民和日軍的戰鬥意志與戰鬥力,加速其戰時經濟崩潰。作為封鎖作戰的另外一個方面,盟軍海空力量可以以水雷為主要兵器封鎖倭國的港口、海峽和航道,這個人物可以交給盟軍方面的航空兵使用飛機實施航空佈雷來實現。為了使水雷封鎖行動發揮最大的效果,盟軍應當對水雷觸發引信進行調整和改進,以增加日軍清掃時的難度,併為水雷加裝降落傘,以減緩空投時的下落速度,避免其入水時因為速度較大而爆炸,同時在佈雷種類的選擇上,可以實行磁性水雷、音響水雷、水壓水雷、低頻音響水雷等各種水雷混合佈設。一旦水雷封鎖收到效果的話,全面徹底封鎖倭國海上交通,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給予倭國以極其沉重的打擊,倭國將因為戰略資源供應被切斷,軍工企業由於原料斷絕,紛紛停產或關閉,日軍大批飛機、艦艇由於燃料極度缺乏而被迫停飛、停航,直接影響部隊的戰鬥力;由於航運中斷,倭國從海外搜刮的大量糧食將在海外的港口上堆積如山,倭國國內的糧食供應卻極其困難,因為要優先保證軍隊需要,廣大平民糧食配給將被降至最低限度,食不果腹,終日在飢餓線上苦苦掙扎,曾經狂熱支援“聖戰”的倭國國民將會有末日來臨的感覺。
在實行戰略封鎖的同時,劉建業提出對倭國進行全面戰略轟炸,首先是倭國的飛機工廠或發動機工廠,即使不能有效的摧毀這些工廠,也會產生產生巨大的間接效果,迫使倭國人疏散其飛機制造工業,因而大大地減少及延緩其飛機機體和發動機的生產,甚至新型機的開發進度,這一舉動比直接空襲造成的效果更大。在有效的削弱了倭國的航空力量以後,盟軍航空兵可以轉向對倭國的各大城市進行地毯式的燃燒彈轟炸。由於日軍高射炮在中低高度並沒有什麼威力,並不像歐洲大陸上德軍的高射炮彈幕令人膽戰心驚,日軍戰機的夜戰裝備不足,夜間作戰能力也不強,因此,盟軍航空兵可以大膽的拆除轟炸機上所有的槍炮炮塔以及彈藥(只留下尾機槍手,只准向地面的探照燈射擊,並觀察轟炸結果),以減輕B29的重量,另外也減少載油量(高空比低空耗油),以攜帶更多的燃燒彈,並在五千到六千英尺的低高度間展開夜間轟炸。飛機將單獨各自飛行,而非密集的編隊飛行,由前面的轟炸領導機首先開火,引入目標區,而不用進行安全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