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防守洞庭湖與湘西方面的為第6戰區第20集團軍(轄第53、第54、第87軍等部),為了便於協同作戰,軍委會已經將該部配屬我戰區指揮。會戰期間,戰區司令長官部在長沙。“郭少將的話裡,最後一句話,尤其讓所有的高階軍官們感到震撼。長沙,即將成為日軍的進攻目標,很可能這座名城又將面臨一場浩劫。會戰尚未打響,國軍是否能夠守住長沙,還未可知。薛長官決定把司令長官部依舊設立在長沙,這顯然是一種破釜沉舟式的舉動。如果參戰部隊不能守住長沙,那麼無論如何,會戰結束以後,會有一大批人受到軍法審判的。
薛長官的這個決定,讓劉建業一時之間感到有一些迷惑不解。根據遠在重慶的陳部長向他們這些出鎮在外的土木系將領通報的情況,軍委會已經在內部有一個共識,如果長沙前線的戰況不利的話,軍委會將下令棄守長沙,避免第9戰區與日軍硬打硬拼,儲存這一中國方面最大的重兵集團主力,相機殲敵。可是,薛長官看著似乎根本就是要死守長沙,在長沙城下與日軍決一死戰。難道,自己付出了那麼慘痛的代價,堅守住了南昌,就讓國軍上下突然一下子就對城市守衛戰如此著迷?
不過總體上來說,對於薛長官提出的這一套作戰部署,劉建業還是深為贊同的。
第9戰區跨湘、鄂、贛三省邊區,東西以贛江、湘江為天然之境界,兩翼又各有一湖,東為鄱陽湖,西為洞庭湖,恰成為整齊對稱形之戰場。日軍大迂迴之戰法無從施展,只能進行正面作戰。而且在湘、鄂、贛三省相交的地區,群山縱橫,地形複雜。其中,鄂南、湘北有海拔1600多米的幕阜山;武寧以南至萍鄉分別有海拔近1700米和1800米的九嶺山脈和羅霄山脈;萍鄉以南有海拔2100米左右的萬洋山脈。長沙以北的湘北地區,大多數也是山嶽地帶:新牆河一線有大雲山(幕阜山餘脈,海拔900米),是新牆河的瞰制地形,為湘北第一道屏障;汨羅江一線,東有騰雲山,西有神鼎山,中有鴨婆山,三山連綴,形成南北屏障,為湘北第二道關口;粵漢鐵路及長(沙)嶽(陽)公路兩側,有王思巖、達摩山、影珠山、古華山相夾峙,很容易控制這兩條交通要道,此為第三道關口;湘北不僅多山,而且多水。以粵漢鐵路為分界由北向南劃一直線,其左側有洞庭湖及澧水、沅水、湘江三大河流,右側有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瀏陽河,從而形成天然的第四道防線。
這樣一種多山、多水的地形對部隊行動會產生較大影響,尤其不利於日軍的機械化部隊行動。因此,劉建業認為,只要利用這些良好的地理條件,再加上正確的戰略戰術,完全有可能打退日軍的進攻,化被動為主動。
而且,自南昌會戰結束這一段時間以來,第9戰區的部隊正在新牆、通城、武寧、靖安、奉新一帶及錦江沿岸與日軍對峙。為防止日軍南下進攻長沙,第9戰區藉助新牆河和汨羅江構築了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以寬70米的新牆河為天然障礙,西起新牆河口,經九嶺、南江橋,東至修水。在新牆河南岸諸高地及附近村莊構築縱深6公里的防禦地帶,工事碉堡為磚石結構,戰壕與交通壕相連線;前沿架設了鐵絲網,可徒涉的河段敷設了地雷。第二道防線沿汨羅江西起營田東迄平江以北10公里。基本陣地構築了星式碉堡,交通要道的兩側高地構築了據點式陣地。戰區內可能被敵機械化部隊利用的道路,如粵漢鐵路北段、湘贛鐵路東段及湘贛公路、湘鄂公路等都已破壞,對贛江上游及湘江北段可能被敵利用的水道也採取了封鎖措施。所有這些,都為第九戰區提供了較好的戰場條件。
在這樣的戰場條件下,只要三軍用命,上級指揮不犯什麼明顯的錯誤,那麼打敗日軍的進攻,還是很有可能的。
至於,第九戰區把劉建業的新20軍這支剛變換了番號不久的部隊佈置在了長沙城北的撈刀河南岸,很顯然是要利用新20軍這支部隊來在長沙城外遲滯敵人的行動,儘量的多放乾淨鬼子的血。看來,這一次,薛長官是把新20軍用作他的天爐戰法裡面的警備部隊了,等到反攻的時候,新20軍估計就要充當反攻主力的決戰部隊的預備隊了。這種任務既受苦受累不說,到頭來還分不到多少好處。命苦啊!
“為了發揮民眾力量,破壞敵人交通,確保決戰的勝利,有必要重申一下戰區制定的民眾組織、交通、通訊、城垣破壞及物資藏匿的方法。
關於民眾組訓:1、將戰地民眾,以保為單位,分別組成偵探、交通、救護、輸送、宣傳、慰勞等隊,並分別授以偵探、通訊、道路破壞、修築、看護、擔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