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隊伍的時候,可以有一個地方自食其力,養活自己。要是全靠著軍政部發的那點可憐的傷殘費或者退伍費,不敢講多,至少一半以上的傷殘弟兄,遲早會變成街上的乞丐。劉建業是不忍心看到這樣的場面的。弟兄們都是為了國家去拚命的,受了傷,不能再跟隨隊伍,照理來說,國家應該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可是,抗戰時期,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既然,國家管不過來,劉建業只有自己想辦法了。
作為戰區的直屬部隊,臺兒莊戰役一結束,新編十四師就被戰區調到了徐州郊區,補充了一些新兵,準備迎接下一次的大戰。
作為出了風頭的副作用,新編十四師的營區大門,最近總是被人堵著。倒不是新編十四師的弟兄們,軍紀敗壞,這一點在土木系的部隊裡,也是基本上沒有的,而是部隊出了名,不少人都想要到抗戰的英雄部隊裡來,為國效力。這裡面尤以學生居多,不少上海的,蘇州的,濟南的,南京的大學生,還有一些徐州本地的,原本是想到延安投奔八路軍去的。路過的時候,聽說在徐州也有抗戰的部隊,就跑到了這裡來,反正只要是抗日的隊伍,不管是國民黨還是共**。儘管,包括劉建業在內,向這些學生們多次說了,國家需要這些大學生們,去建設自己的國土,增強持久抗戰的能力,戰場以外的地方更需要他們。可是,這些熱血澎湃的學生,大多數還是堅決要求參軍,聲言不答應他們的要求,他們就和軍隊持續耗下去。老是讓人堵著門,這總不是個事。再說,怎麼著,劉建業也不可能下令強行驅散這些愛國的學生們。就連劉建業自己當年也是一個左翼的憤青,很理解這些學生們的想法。沒有辦法了,劉建業只好表態,只要是想到這裡來的,都留下了。男學生們單獨編組成一個教導大隊,跟抽調出來的一些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和下級軍官們一起編組。這樣,可以儘快讓他們熟悉軍隊的各項技能和條令,而且,以後可以比較快的補充上一些技術兵種的損失。至於女學生嘛,都編入衛生隊和通訊連,集中管理,免得一些人犯下生活作風錯誤,鬧出花邊新聞,破壞部隊的形象。
當然,劉建業也有心情好一點的時候。經過了臺兒莊的血戰,新編十四師這支部隊,幾乎完整的經過了一次輪戰,各戰鬥部隊都上過了前線,使得原有的新兵們,迅速成熟了起來,至少看上去有了一些真正軍人的殺氣,不象原先只能算是有一些模樣。下面的事情就是經歷更多的戰鬥,使部隊有了軍魂,一種即使戰鬥到最後一個人都不會消失的魂。這種魂,更準確地說,是一種精神,支撐整個部隊的精神,形成起來要花很長時間,要經歷多次的血戰惡戰。一旦這種精神形成,整個部隊就會有脫胎換骨的變化。這個方面,劉建業可是很欣賞小說《亮劍》裡面的團長李雲龍的。他的部隊就有一種亮劍精神,使部隊無論遭遇什麼困難,總能堅持住,部隊不會垮。劉建業打算著經過不斷的戰鬥,也給自己的部隊找到屬於自己的魂。
第五十九章 … 自告奮勇
5月中旬,前方越來越慘烈的戰報不斷傳到武昌國民黨軍委會蔣介石的案前,徐州突然面臨的嚴重危機,使他那因臺兒莊的勝利衝得有點暈乎乎的大腦一下冷靜下來。蔣介石突然意識到:日軍的意圖是要圍殲徐州中國軍隊主力。若徐州那50個精銳師被日軍吃掉,我還抗什麼戰?
蔣介石立即叫來何應欽、白崇禧、陳誠等人一塊研究策劃。日軍的企圖已經暴露,再死守徐州已不現實,何應欽等人亦主張趕緊突圍,決定放棄徐州。
蔣介石口授給李宗仁的十萬火急電令:
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
軍委會著令你部力避決戰,撤離徐州,火速突圍。
一、顧祝同第24集團軍在蘇北,第69軍及海軍陸戰隊在魯中南原地堅持抗戰。
二、劉汝明第68軍為全軍後衛,掩護主力轉移。
三、第5戰區其餘各部,立即向豫皖邊區突圍……
5月14日晚,徐州,第五戰區長官部會議室。不大的會議室裡,燈火通明。一張長條桌旁,坐滿了被李長官緊急從各部隊招來的各部隊長。前不久,他們也曾在這裡召開過對臺兒莊作戰的總結檢討會議。只是那個時候,他們的臉上大多都洋溢著笑容,會場充滿了輕鬆的氣氛。現在則大不相同,會場內一片沉寂壓抑,與會者的臉上幾乎都是木然,面無表情。
剛才,李長官剛剛宣讀了蔣委員長髮來的撤退電令和戰區根據電令制定的全軍撤退的計劃。
第五戰區所屬各部隊分成五路,分別突圍。
第一路